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仍然较多,贫困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绊脚石,扶贫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为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化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它可以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精准扶贫”重在扶“智”,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走文化扶贫之路是关键。我国政府关于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一直都很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贫困地区物质发展水平低且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对贫困地区进行文化扶贫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文化扶贫,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本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以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为选题方向来源,将“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进行了结合,深入探讨了农村“文化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并以马、恩、列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贫困理论的认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山西阳泉市B村实地走访调查得到的信息,分析了当地“文化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的从农村发展实际、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和新技术扶贫这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农村“文化精准扶贫”的对策路径,力图为我国农村消除贫困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