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一代风气的诗坛巨匠。他的文学才能历来备受赞扬,就连他的政敌也对他个文学艺术成就称赞有加,特别是对其诗歌评价甚高,宋代著名史学家李壁曾为王安石诗歌作注解,近代梁启超为王安石立传,并对其文学与诗歌成就给予肯定。建国以来,王安石诗歌作品更加受到重视,研究者更是络绎不绝,研究成果甚丰,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深刻而准确的把握。笔者认为,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位诗坛巨擘来讲,当前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荆公体”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荆公体”的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主要有文章风格说、晚期绝句说、诗歌风格说、集句诗体说等四种观点。笔者认为,所谓“荆公体”就是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征的指称,是对其诗歌艺术特质和风格的总体概括,而非单纯指晚期绝句、晚期诗歌或集句;既包括艺术风格、表现技巧,也包括思想内容,而非单纯指形式或内容。王安石诗歌文体数变,风格多样,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但是,工巧、奇崛、深婉的风格贯穿王安石诗歌创作始终,王安石诗歌合理地解决了工巧与自然、平淡与奇崛、浅易与深婉、质朴与精雅、闲淡与悲壮的矛盾,将这些诗歌风格有机地揉和到一起,寻找到了这些矛盾风格的最佳结合点,产生了不同于东坡体、山谷体、诚斋体的艺术特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公体”。本文希望通过对“荆公体”的研究,探讨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分析王安石政治变法、经学思想、禅宗老庄等对其诗歌创作影响,对王安石其人、其学、其诗乃至整个宋代的诗歌发展和文化变迁,获得一个更加全面与清晰的把握。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王安石在理趣、诗歌技法、以才学入诗、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营造意境等方面的发展及影响,形成对“荆公体”的总体认识。本文对“荆公体”的研究,既是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研究的一种拓展与深入,同时也是对宋代诗歌尤其是北宋诗歌艺术发展脉络的分析,来进一步展示宋调的形成过程,探讨宋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力求既注重材料的搜罗与考辨,不作无根之空谈;也注重义理的发挥与文学规律的探索。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其一,体派的繁荣是宋代诗坛的重要现象,从体派角度入手是研究宋代诗歌的崭新视角,对宋代诗歌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王安石诗歌开启宋代诗歌新面目,对宋调的形成和发展承上启下,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三,当前学界对王安石诗歌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对“荆公体”的认识存在争议,亟需进一步厘清,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诗的风格流变以及诗歌发展演进过程,对梳理诗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当前王安石诗歌研究概况,特别是对“荆公体”研究的概况;对“体”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阐释,为下文分析“荆公体”奠定理论基础。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荆公体”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北宋诗坛思潮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阐述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分析王安石的诗学观,探寻“荆公体”产生的根源。第二章:考察王安石诗歌中对仗、用典等艺术技巧的使用及特点,同时将其集句诗作为特例,分析其集句诗中的对仗和用典艺术,展示其诗歌工巧、典雅的个性化特征。第三章:探讨王安石诗歌创作实践中对自然美与奇崛美并重的追求,分析其诗歌如何创意生新,如何不落俗套、脱去陈言,如何调合“奇崛”和“平淡”两种截然相对的风格,展示其平淡中见出硬语雄奇之美、自然中见出奇崛之美的个性化特征。第四章:探究“悲壮之气”是蕴含贯穿王安石诗歌的一种精神面貌,是形成王安石深婉含蓄诗风的重要原因,从托物咏志、意境浑然和禅思禅趣三个方面,分析其诗歌中深隐曲折的描写手法,探讨其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展示其深婉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之创新与意义:第一,本文从“体”的角度,对王安石诗歌艺术进行分析和阐释,深入探讨和研究了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丰富和深化了当前王安石诗歌研究理论成果,这是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第二,本文以考察“荆公体”为背景,对王安石的诗学观进行了梳理与阐述,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有所创新,如:王安石既强调诗歌的经世致用功能,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王安石前后期诗歌理论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王安石诗歌创作讲究“法度”,重视诗歌艺术的“中和之美”,追求“浑然天成”的完美艺术境界。第三,本文通过对“荆公体”的分析与阐述,对“荆公体”的内涵和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荆公体”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质的指称,而非集句诗;“荆公体”的艺术的特质主要体现在王安石诗歌的工巧、奇崛、深婉等方面;“荆公体”的风格是连贯的、持续的,而非仅局限于晚年;“荆公体”是王安石诗歌思想性、抒情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第四,本文通过对“荆公体”的研究,在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中深化了对王安石诗歌的认识;并以“荆公体”研究为个案来审视宋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揭示宋调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