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藏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一直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2009年,国家启动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对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正确评估并解决好西藏区域发展中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与区域差异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协调发展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更好地促进该区域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西藏区域生态及青藏铁路开通后的相关影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并探讨西藏2005-2010年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纵向变化过程和特征;计算2006-2011年青藏铁路带给西藏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的变化及趋势,并与2006-2010年不考虑铁路开通情况下西藏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计算2005-2010年西藏整体和农林牧渔业生态效率,及2006-2011年旅游业生态效率,评价西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西藏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生态足迹和承载力方面:从总体上看,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平均为14hm2/人,而人均生态足迹平均仅为0.9 hm2/人,生态承载力远远大于生态足迹,因而西藏生态账户盈余,整体上处于生态健康状态;从趋势上看,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从2005年14.78 hm2/人下降到了2010年13.77 hm2/人。其中,可耕地、牧草地、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2005-2010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可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31 hm2/人下降到了0.29 hm2/人,牧草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7 hm2/人下降到了1.82 hm2/人,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从6.05 hm2/人下降到了5.64 hm2/人;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在0.46-0.43 hm2/人之间;森林和牧草地化石能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在2005-2010年间呈现出震荡式上升趋势,总体从2005年0.34 hm2/人上升到了2010年0.83 hm2/人,其中,2009年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因而,西藏的生态盈余整体上是逐年递减的,2005年为14.44 hm2/人,而2010年下降到12.94 hm2/人;从结构上来看,林地和牧草地及其转换的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达到了95%,可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生态足迹中,西藏人均可耕地面积比较稳定,而导致西藏生态足迹震荡式上升的是人均林地面积。其中,2009年更是达到了1.70 hm2/人,相比其他年份变化较大。  ⑵旅游生态足迹方面:从趋势上看,2006年下半年旅游生态足迹7179.25hm2,2007年则迅速上升到14745.63hm2,2008年由于社会等其他方面原因,出现短暂的下降,至11042.06 hm2,之后逐年上升,到2011年生态足迹已经上升到了16467.805 hm2;从结构上看,住宿生态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48%左右,而餐饮生态足迹占23%左右,购物生态足迹则占29%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进藏旅游住宿对西藏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购物次之,餐饮与购物相差不大,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同时,购物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住宿及餐饮生态足迹比重相对呈下降趋势。  ⑶运入货物的生态足迹方面:从趋势上看,运入货物生态足迹逐年增加,2006年仅为46926hm2,2007年增加到436788.03hm2,2011年则为994230.13hm2,可见,西藏对外部商品的需求量也是逐年上升的,应该说,西藏运入货物大大缓解了西藏本身的生态承载力,也为保护西藏环境做出了贡献;从构成来看,2008-2011年占运入货物生态足迹比重最大的是化肥,2008年达到了55%,之后逐年下降至40%;运入货物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木材,2007所占比重最大为43%,2008-2011年,其比重下降到第二位,2008年为15%,之后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上升到27%,仅次于化肥;西藏运入粮食的比重也比较高,2007年运入化肥较少的情况下,其比重达到了48%,之后运入化肥数量大大超过了粮食,其比重大体稳定在了20%左右;其余运入货物如钢铁、煤、石油、水泥等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大体比重相当,处于1%-5%的区间。  ⑷运出货物生态足迹方面:从趋势上看,西藏运出货物的生态足迹也是逐年增加,2006年仅为899.77 hm2,2007年增加到3787.92 hm2,2011年则为15363.72 hm2;从运出货物的构成来看,运出货物比重最大的是金属矿石,随着西藏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西藏年输出的矿石资源逐年上升,而像钢铁、粮食等运出总量则变化不大,这意味着西藏输出的生态承载力中,金属矿石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11年达到了接近98%;从运入和运出货物生态足迹的对比来看,运出货物生态足迹仅占运入货物生态足迹的1.5%,比重是非常低的,因而,铁路货运对西藏生态足迹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西藏的生态承载力,为西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⑸生态效率方面:西藏旅游行业的生态效率比较稳定,其旅游万元GDP生态足迹基本稳定在0.18左右,最高为2006年的0.22,最低为2007年和2011年的0.15;旅游业的万元GDP生态足迹较小,说明旅游业的生态效率较高。
其他文献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多学科的协同、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献计量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近10年来,GIS技术在文献
中国对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研究方兴未艾.但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边缘镇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为探讨这些问题和寻求
<正>由浙江大学教授黄寿波等编著的《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一书,已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根据我国
科学数据已渗透到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科学数据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共享现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迫切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数据共享,可以支持科学研究的再现和验证,也
在系统总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理论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以区域发展框架和区域发展目标体系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标选择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两
该文主要研究线索是:在总结归纳乡村空间系统的有关概念、内涵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苏南为分析单元,探讨了苏南乡村空间系统演化的阶段性过程、不同阶段乡村空
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该文通过剖析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产业结构,探讨
积雪因其特有的表面高反照率、低导热率以及融雪水文效应,在全球辐射平衡、水能循环、气候变化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积雪也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影响着社会、经济和人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下各个领域部门在地理信息的生产、访问和应用上相互协调和合作的基础设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数据共享为
该文以地理科学中形、数、更换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出发点,并以形、数、理为研究的归宿点.首先,对城镇形态的研究作了回顾,了争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状况.在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