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油田附近的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日益严重,致使土壤容易发生石油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因此本文在模拟自然条件下,以石油中的典型组分正十六烷、菲、蒽和重金属铜为目标污染物,开展了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作用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考察了Cu2+对正十六烷微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Cu2+相比,低浓度的Cu2+(浓度为23.7 mg/kg)能促进土著微生物对正十六烷的降解,降解率提高7%,而高浓度的Cu2+(47.4、237mg/kg)则抑制正十六烷的降解,使其降解率分别下降10%和20%。说明Cu2+对正十六烷的降解随浓度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2)在正十六烷和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中,Cu2+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其它形态含量较低。在不同浓度Cu2+污染的土壤中(0、23.7、47.4、237 mg/kg),第7天时四种土样中脲酶活性分别为34.5,26.5,34,19.5μg NH4-N g-1,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脲酶活性逐渐降低,110天后,其活性分别减少了21.5,12,14.5,1.0μg NH4-N g-1。然而,土样中蔗糖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10天后,上述四种土样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40,263,235,228μg葡萄糖g-1。(3)在正十六烷和不同浓度Cu2+(0、23.7、47.4、237 mg/kg)复合污染土壤中加入150mg/kg柠檬酸之后,正十六烷降解率分别为44%,35%,28%,25%,显著降低了土著微生物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延长了其降解的半衰期。加入柠檬酸之后,Cu2+在土壤中的分布趋势及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不加柠檬酸的土样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Cu2+在土壤中仍然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脲酶活性均逐渐降低,而蔗糖酶活性均逐渐升高。(4)鉴于石油污染土壤中脂肪烃和芳香烃总是共存的,考察了芳香烃(菲、蒽)和脂肪烃(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以及共存情况下,土著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菲、蒽或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时,其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26 d-1、0.0283 d-1和0.00962 d-1。菲和正十六烷共存时,正十六烷能够作为土著微生物降解菲的共代谢底物,促进菲的降解,使菲的半衰期比它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时缩短44%,同时,正十六烷的加氧酶被菲诱导,使其活性提高而增强对正十六烷的降解作用,其微生物降解半衰期比它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时缩短49%。菲和蒽共存促进了土著微生物对菲的降解,却抑制了对蒽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