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支持制度研究——以财产权理论为视角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跨境性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断涌现。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多为交易当事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缺乏场内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和高流动性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有鉴于此,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根据场外衍生工具合约制作了标准化的ISDA信用支持附件,主要包括“担保权益方式”和“所有权转移方式”两种信用支持方式。但由于该附件基于纽约法和英国法创制,在规则设计上与传统大陆法系的担保制度存在巨大的冲突。如担保权益型信用支持安排允许质权人在债务人违约前即对质物进行处置,以及所有权转移型信用支持安排违反了大陆法系担保法禁止流质契约的原则。  对于上述冲突,本文从两大法系法律思维与财产权理论的分歧出发,分析了ISDA信用支持附件所属的英美法系与传统大陆法系在担保物权理论上产生冲突的根源。此外,由于传统大陆法系遵循的“物权法定”原则为市场交易带来了巨大的“挫折成本”,而放任市场主体任意创制新型的金融物权又将造成“信息成本外部化”的问题,因而本文试图澄清“物权自由化”在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语境下的应有内涵,以为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担保制度的变革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的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政府面临着公共服务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及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瑞典一直以来,沿袭着社会民主政治型式而形成共识合意政治,值得研究。本文以哥得兰县(The County of Gotland)政府变革为背景,探讨共识民主视角下瑞典哥得兰县政府改革的绩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