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韩诗》作为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之一,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至南宋初年,三家《诗》唯有《韩诗外传》存世。值此之际,王应麟编撰《诗考》,开《韩诗》辑佚研究先河。到了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诗》作为汉代今文经学三家《诗》之一,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至南宋初年,三家《诗》唯有《韩诗外传》存世。值此之际,王应麟编撰《诗考》,开《韩诗》辑佚研究先河。到了清朝,伴随着考据学的逐渐兴起,《韩诗》辑佚研究得以全面复兴。本文即以清代辑佚《韩诗》著作为研究对象,择取七部代表性著作对此展开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可见,范氏以毛为纲,融合三家,在《诗考》的基础上创新体例,增辑《韩诗》佚说,为清朝《韩诗》辑佚研究导夫先路,成为清朝《韩诗》辑佚研究的开山之作。第二章选取冯登府的两部《韩诗》辑佚研究代表作展开论述。冯氏结合自身兼通金石学的学术特长,专疏异文,编撰《三家诗异文疏证》,创新了《韩诗》辑佚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了《三家诗拾遗》的体例,撰著《三家诗遗说》,首次对《韩诗》的遗义遗说进行全面关注。第三章选取三部专辑《韩诗》类代表作进行研究。宋绵初的《韩诗内传征》作为有清一代首部单独辑佚《韩诗》的著作,提高了《韩诗》辑佚研究的地位,且考证精审,对后学影响深远。臧庸的《韩诗遗说》则首次对复原《韩诗》进行了尝试,发展了《韩诗》辑佚研究的理念,清代《韩诗》学正是在臧庸这里,完成了从“辑佚”到“复原”发展理念的转变。陈寿祺、陈乔枞的《韩诗遗说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贯彻师法、家法宗旨,遍寻古书,全面钩稽《韩诗》佚文遗说,搜辑完备,辑佚最多,为清代《韩诗》辑佚研究的扛鼎之作”。第四章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是书与《韩诗遗说考》的比较研究后得出,王氏未止步于《韩诗遗说考》的“详洽”,纠其疏失,正其偏颇,补其未及,并对《韩诗外传》的“推演”性质进行探讨,完善了《韩诗》的内部体系,为《韩诗》与其他三家进行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综上,清代《韩诗》辑佚研究,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为新时代《韩诗》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艾哈迈迪亚派是巴基斯坦具有混合教义较为开明的宗教派别,其政治主张更趋向于世俗化,因其在巴基斯坦受到重用而引起其他教派的仇视。早在殖民时期,艾哈迈迪亚派与自由伊斯兰委员会为代表的逊尼派就在教义以及巴基斯坦是否独立建国问题上存在分歧。巴基斯坦独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1953年,自由伊斯兰委员会在旁遮普掀起反艾哈迈迪亚派运动,酿成针对艾哈迈迪亚派的暴力事件。1953年反艾哈迈迪亚派运动造成大量人
协同过滤算法通过找到兴趣相投喜好相似的群体,由此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信息,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过载”问题。但是,协同过滤算法仍然面临着数据稀疏、冷启动等挑战,使用单一的用户行为信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大量的多源信息如项目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为优化算法带来了契机,如何利用丰富的多源信息来解决协同过滤算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荐算法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基于用户和基于矩阵分解的两种协同过滤推荐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内的大学生基督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生活模式、心理特征也成为了很多研究的重点。本文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高校基督徒群体的
张培林先生是山西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其所创的太行主题山水画早已名声远扬,在全国画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张培林的从艺经历和活动进行了了解,对其作品进行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分享经济模式扩展到不同领域,“互联网+家庭厨房”成为分享经济的新模式之一,家庭自制食品成为网络食品市场的新选择,通过家厨共享平台的商业实践,家庭私厨
近年来,我国的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迅速,相比较火电而言,这些项目有着环保的共同优点,但火电也有着发电成本低、发电量与发电周期稳定、保证供暖等优势,所以
朱践耳(1922-2017),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在技法或文化方面都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影响深远,其题材的选用通常展现的是对生活、社会的热爱与关怀。钢琴组曲
场景知觉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知觉和加工复杂的真实环境信息,研究个体如何从复杂和真实的场景中加工背景和刺激物。影响刺激物识别的因素包括刺激物与背景的关系、刺激物间的关
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基于带带隧穿原理工作,其亚阈值摆幅能够突破MOSFET亚阈值摆幅的理论极限60mV/dec,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传统TFET面临着四个主要的问题,分
响应国家政策的大力号召,在职业院校蓬勃发展的东风下,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在双轨制教育机制中,职业类院校的各项建设急需向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