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聚酯织物的染色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issall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即PTT,由对苯二甲酸(PTA)和1,3-丙二醇(PDO)经过酯化,缩聚而得。PTT纤维是PTT聚合物经化学纺丝而得的一种聚酯纤维。与石油基PTT纤维相比,通过生物玉米工艺路线制备的生物基PDO与PTA聚合纺丝得到的生物基PTT纤维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消耗,有助于地球环境的保护。纤维织物的染色加工在纺织服用、家纺领域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对生物基聚酯织物的染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系列生物基PTT聚酯织物(生物基PTT织物、生物基PTT/PET复合织物和生物基PTT/改性PET复合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纤维织物基本物理性能的研究基础上,分别选用分散染料以及天然植物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示。(1)生物基PTT织物、生物基PTT/PET复合织物、生物基PTT/改性PET复合织物以及PET织物的纤维主要物理性能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纤维的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330.7℃,364.6℃,356.8℃,370.3℃;结晶度为28.04%,34.03%,33.84%,44.62%;玻璃化转变温度依次为50℃,60℃,70℃,75℃;断裂强度分别为846.43 N,521.50 N,753.40 N,1189.9 N,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4.11%,43.66%,41.92%,16.7%;扫描电镜图片表明四种织物纤维的表面均呈光滑的棒状结构。(2)分散染料对生物基聚酯纤维织物染色性能研究。选用低温型分散红FB染料对生物基PTT织物、生物基PTT/PET复合织物和生物基PTT/改性PET复合织物的染色机理进行研究。上染速率曲线表明三种纤维织物的C、染色速率常数K和扩散系数D均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2与D呈反比例关系;吸附等温线均呈现Nernst吸附类型,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三种纤维织物的平衡吸附量均增高,而分配系数均下降。在染色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的工艺条件:保温温度110℃,保温时间40 min,pH值5-7。在优化的染色条件下,三种纤维织物的染料上染百分率均高达95%以上,耐干、湿摩擦牢度均为5级左右,耐日晒牢度5级以上。(3)植物染料对生物基聚酯织物染色性能研究。选用茜草和靛蓝植物染料分别对生物基PTT织物进行染色研究。热重分析结果显示茜草染料的分解温度在300℃左右,靛蓝染料的分解温度在400℃左右;茜草染液颜色对外界环境具有敏感性,不同的金属离子以及pH值环境对茜草染液颜色影响较大,可借此丰富植物染料的色谱。茜草染料对生物基PTT织物的染色采用分散体系的常温常压染色方法,优化的染色工艺:染色温度90-100℃,保温时间40 min,染液pH值为弱酸性(5-6);靛蓝染料对生物基PTT织物的染色采用还原体系的隐色酸染色方法,优化的染色工艺:染色温度90℃,保温时间20-30 min,染液pH值5-6。此外,茜草染色的生物基PTT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茜草-Ag+同浴媒染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优良的抑制作用,水洗10次后仍然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抑菌率为99%。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本科阶段的特点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认为班级导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纽带,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指导、专业方向引导、班级管理、实践实习组织、科研学术指导、个性化关爱、班干部选任等10个方面明确了班级导师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建立与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及学生成长档案、发挥现代平台作用等一系列创新方法和相应策略,并应用于本科培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推动班级导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次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两大发展战略机遇叠加的背景下,长三角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高质量发展对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
基于加速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单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和混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清水、有机酸、无机酸和工业废水环境中物理和力学性能的退化规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评价了各种掺合料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中的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四种浸泡环境中,有机酸对混凝土的腐蚀最强烈,腐蚀深度随腐蚀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基本上呈线性关系。混凝土饱和面干吸水率先随腐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掺加纤
城市群的知识储量和知识发展水平对城市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完善区域知识网络结构的关键,因此对城市群的知识网络研究具有必要性。本研究在梳理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收集2008、2012、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间的两两合作论文数量,及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两两合作论文数量,利用Arc GIS软件将以上数据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群2008-2016年间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