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4-1937年是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由初步发展走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该时期,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教材与师资、音乐组织与音乐活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1904-1919年是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来自欧美与日本的音乐教育文化的影响下,该时期上海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教学与教材创作上,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发展的过程;教会学校以合唱团和西乐社为主要形式的音乐组织,为日后上海本土中小学音乐组织与活动的建构提供了范本。1919年以后,在民族主义运动与上海都市化的双重推动下,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教材出版上,实力雄厚的上海出版公司加入到了音乐教材出版的行列,使上海成为中国音乐教材出版的中心;在音乐组织上,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乐社与口琴队在上海本土中小学校中发展了起来;在音乐活动上,随着学生在学生运动中逐渐取得话语权,他们主动参与到学校活动的建构中,从而改变了学校音乐活动的形态。都市文化因此能够通过学生进入到校园中。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主政上海后,在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控制的基础上,也有意识的对其加以建构。在课程上,官方通过对教材与课时的制度化监管实现了对学校音乐课程的管理;在音乐活动上,官方通过党化教育、学生自治会管理等多种方式,推进上海中小学校的仪式活动的发展,并重视发挥音乐在这些仪式活动中的仪式性功能,使1927年以后的上海中小学音乐活动呈现出泛仪式化的特点。在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教育家与官方是推动该建构的三股主要力量。从学生来说,学生通过学生运动主动参与到了学校音乐组织与活动的建构中,推进了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活动的民族化与娱乐化的发展;从教育家来说,近代上海音乐教育家以自身活动推动了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教材的发展。在1927年以后,他们逐渐被官方组织所吸纳,参与到了学校音乐教育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发展中;从官方来说,随着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1927年以后官方加强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与控制。这一方面有利于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标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通过推进学校音乐活动的泛仪式化发展来实践官方的意识形态教育。1904-1937年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当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诸多现实与形态提供了观察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