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1904-193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4-1937年是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由初步发展走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该时期,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教材与师资、音乐组织与音乐活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1904-1919年是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来自欧美与日本的音乐教育文化的影响下,该时期上海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教学与教材创作上,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发展的过程;教会学校以合唱团和西乐社为主要形式的音乐组织,为日后上海本土中小学音乐组织与活动的建构提供了范本。1919年以后,在民族主义运动与上海都市化的双重推动下,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教材出版上,实力雄厚的上海出版公司加入到了音乐教材出版的行列,使上海成为中国音乐教材出版的中心;在音乐组织上,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乐社与口琴队在上海本土中小学校中发展了起来;在音乐活动上,随着学生在学生运动中逐渐取得话语权,他们主动参与到学校活动的建构中,从而改变了学校音乐活动的形态。都市文化因此能够通过学生进入到校园中。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主政上海后,在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控制的基础上,也有意识的对其加以建构。在课程上,官方通过对教材与课时的制度化监管实现了对学校音乐课程的管理;在音乐活动上,官方通过党化教育、学生自治会管理等多种方式,推进上海中小学校的仪式活动的发展,并重视发挥音乐在这些仪式活动中的仪式性功能,使1927年以后的上海中小学音乐活动呈现出泛仪式化的特点。在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教育家与官方是推动该建构的三股主要力量。从学生来说,学生通过学生运动主动参与到了学校音乐组织与活动的建构中,推进了近代上海中小学音乐活动的民族化与娱乐化的发展;从教育家来说,近代上海音乐教育家以自身活动推动了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教材的发展。在1927年以后,他们逐渐被官方组织所吸纳,参与到了学校音乐教育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发展中;从官方来说,随着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1927年以后官方加强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与控制。这一方面有利于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标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通过推进学校音乐活动的泛仪式化发展来实践官方的意识形态教育。1904-1937年上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当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诸多现实与形态提供了观察的视角。
其他文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的签署为世界各国进行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在介绍国外湿地保护相关政策与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湿地保
分析了广东省产业升级条件下人力资源需求的基本特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现状,指出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强政府
目的:报告10例以深感觉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改变,以提高对慢性炎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等疾病的临床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临
简要地对各级标准及"部门规章"的关系、同级标准的协调关系、适用范围、建筑防火、泄压面积、通风装置的防爆、环境保护等作一阐释。
刘敞出守扬州,欧阳修作《朝中措》饯之。词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系欧公述刘,而非述己;如果述己,则通篇表白自己和自己的感慨,不写所送之人刘敞,与题不符。这首词
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建筑界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师。他那些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他的风采。通过对贝氏若干建筑作品的分析,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中
文章以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着眼点,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进行调查研究,以提升当代大学生体制健康为主要目的,从当前现状、影响因素和改善对策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寻求提升
某图书馆为3层框架结构。由于用途发生改变,2层的会议室须改造为密集书库,经验算发现局部板和梁的承载力出现不足。对板分别采用粘贴碳纤维、增设钢梁以及增加板厚这三种方法
近年来,福建省财产保险业务规模和市场进一步扩展,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竞争加剧,但各公司发展差距日趋扩大,寡头垄断经营的格局难以打破,凸显新兴财险公司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