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日渐完善并且最为发达的时代,对明清时期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结合前人有关研究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借鉴社会学有关理论和概念,对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慈善事业的兴起、发展、衰落及其社会意义做出了较为系统地总结。同时,本文在研究时注意时空纵横交错,即在纵向的时间方面与明清以前慈善事业进行对比,在横向的空间方面与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慈善事业独特的发展道路。论文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传统慈善思想以及明清时期山东慈善事业的兴起。中国古代慈善思想源远流长,以“仁”、“礼”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以因果循环论和慈悲观为基础的佛教思想,道教文化中的劝善思想及各种宣传善行的书籍的广泛传播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到了明清时期,在前代的基础之上,山东的慈善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部分从慈善机构的形式和管理方面入手,探讨了明清山东慈善事业的组织和运行。明朝时期的慈善机构主要由政府主导,官办养济院、育婴堂、栖流所、漏泽园等占主要地位。清代是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达时期,在康雍乾时期和同光时期慈善机构的设置分别出现两次高潮,官府的倡导和民间的参与使慈善机构的性质出现多样化,官办、民办、官民合办(官督民办)的慈善机构兴起,数量可观。在其管理运行方面,清代的慈善机构大都建立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管理人员的组成及对收养人员的要求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定。晚清时期的“江南义赈”给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西方传教士兴办的慈善活动兴起,其较为先进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明清时期山东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在慈善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方面,山东地区的慈善事业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因为山东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在明清时期的落后,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不尽完善。而山东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风俗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意义。慈善事业利国利民,给穷困的百姓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帮助和感情慰藉,也是封建王朝缓和阶级矛盾和实施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但因为其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产生的社会效应具有局限性。明清时期山东慈善事业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趋于衰颓化,民间社会力量逐渐成长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晚清义赈和传教士的慈善活动积极推进了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