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与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病理过程、生化改变相似,实用性、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为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价提供适宜的模型。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建立方法的探索。⑴用人血白蛋白免疫法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尾静脉注射6周后行肝活检术明确肝纤维化程度。⑵急性攻击方法的筛选:雌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组一给予1.2g/kg的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组二30mg/kg脂多糖尾静脉注射;组三给卡介苗2.0×108个减毒活菌苗尾静脉注射后8天给50ug/kg脂多糖尾静脉注射;组四给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ug/Kg同时腹腔注射;观察每组动物生存时间、组织病理及肝脏损害器官特异性。⑶肝硬化大鼠给于不同急性攻击方法的实验研究。成模肝硬化大鼠22只,于肝活检5天后随机分组,组一(n=6)给予1.2g/kg的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组二(n=6)给予30mg/kg脂多糖尾静脉注射;组三(n=6)给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ug/Kg同时腹腔注射,计算每组动物生存时间、观察组织病理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急性肝衰竭不同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大鼠65只及正常大鼠50只,同期给予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ug/Kg腹腔注射后分别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及急性肝衰竭,分别于给药后0、4、8、12小时分批采血处死,动态观察肝功能、血浆TNF-α、IL-10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RT-PCR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肝组织中内毒素受体TLR4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每组动物的死亡率及生存时间。结果(1)白蛋白攻击6周后大多数动物可形成4级或以上肝纤维化。单纯给予D-氨基半乳糖组及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组大鼠均发生肝脏大块坏死;卡介苗+脂多糖大鼠肝、脾、肺均间肉芽肿样结构,肝脏损伤器官特异性不佳;脂多糖组大鼠肝脏表现为Kupffer细胞激活,肝细胞坏死性病变不明显,肺脏及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病变。肝硬化大鼠给与1.2g/kg的D-氨基半乳糖后,5只大鼠在39~52小时之内死亡,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弥漫大小泡脂肪变性,仅见小片坏死灶;6只肝硬化大鼠给与30mg/kg脂多糖后均存活良好,3天后处死肝组织未见坏死性病变。肝硬化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ug/Kg同时腹腔注射后,5只大鼠在13~19小时内死亡,肝脏病理表现为再生结节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凋亡明显。(2)肝硬化与正常大鼠在遭受同剂量D-Gal/LPS急性打击后,分别有88.0%及58.3%的大鼠死于急性肝衰竭,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6.1±3.7h和15.6±1.8h,ACLF组死亡率高于AHF(P=0.028)。光镜下观察两组动物肝细胞坏死范围随时间进展程度相似,而电镜下观察ACLF组肝细胞凋亡重,TUNEL分析结果提示ACLF组大鼠给药后4、8、12小时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AHF组同时间点。ACLF组大鼠血浆TNF-α峰值低于AHF组大鼠(P=0.001)并且所达峰值时间延迟,两组动物血浆IL-10水平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给药后8小时ACLF组大鼠IL-10水平高于AHF组(P=0.01)。两组肝衰竭大鼠给药后肝组织TLR4mRNA表达均增强并与血浆TNF-α含量呈正相关。结论(1)对免疫诱导型肝硬化或肝纤维化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急性攻击可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而单独给大剂量D-氨基半乳糖或脂多糖不能使肝硬化大鼠发生肝脏大块或亚大块坏死。(2)肝硬化及正常大鼠给与同剂量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急性攻击后,前者死亡率高于后者,ACLF组大鼠肝细胞凋亡重于AHF组可能与其高死亡率有关。(3)两组肝衰竭大鼠炎症因子的水平不同,提示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下降。(4)TLR4参与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5)本实验建立的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形成稳定,容易复制,病理生理环节与人ACLF有共同之处,可用于临床药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