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主要目的:对不同程度的老年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施行本手术的疗效指标的观察,分析评价后凸椎体成形术对椎体骨折不同压缩程度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差异。次要目的:评价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及本病术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所起的优良作用。方法:收集2006.05~2007.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20例(24个椎体)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20个椎体)施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均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进行,不同个体及骨折压缩不同程度采用手术个体化,不同骨水泥注入量,若椎体壁有破损尤其是后壁、侧壁者加强监控,在C臂X光机连续动态监控下分次注入骨水泥,以尽量避免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术后行X线片检查,观察椎体骨水泥分布,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活动功能及急性并发症,统计并分析疼痛改善、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Cobb角变化等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明显骨水泥渗漏及引起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前椎体前缘平均18.48mm,术后25.04mm,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前椎体中央高度平均18.57mm,术后24.36mm,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椎体高度前缘平均恢复6.56mm,中央平均恢复5.80mm。三组中椎体前缘平均恢复高度分别为:5.14±1.36(轻度组)、6.91±2.12(中度组)、9.15±2.47(重度组),其中重度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最大。每组内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平均恢复率无统计性差异(P>0.05)。三组中轻、中度组间及中、重度组间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轻、重度组间有差异(P<0.05)。椎体中央平均恢复高度分别为:4.59±1.48(轻度组)、6.44±2.26(中度组)、7.38±3.11(重度组),三组椎体中央平均恢复高度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脊柱后凸畸形Cobb氏角平均矫正6.9°,矫正幅度最大的是重度组,轻、中组间ΔCobb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中组与重度组间有差异(P<0.05)。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近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疼痛分值法评分分别由入院第1天平均8.99分和8.25分降至术后0-8h平均4.36分和2.95分及术后第7天1.29分和0.45分。术前和术后比较,每组都有统计性差异或显著差异(P<0.05或P<0.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椎椎体不同程度压缩骨折是安全有效的,近期疗效确切满意,是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理想的治疗手段。本手术对轻、中度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比重度压缩骨折者较早,但在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Cobb氏角方面,重度组比轻、中度组有优势。总体,本手术对不同程度单纯性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最满意的治疗效果,普遍适用且提倡尽早施行。据不同个体,有针对的施行本手术治疗,使患者近期症状改善达最佳效果,同时有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更好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