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施行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不断涌现,职业打假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围绕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范畴、职业打假是否适用“双倍赔偿”“假一赔十”规定的争论从未停止。随着近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相继修订施行,法律上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职业打假群体愈发活跃,职业打假聚焦的领域由最初的产品质量问题逐渐向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施行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不断涌现,职业打假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围绕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范畴、职业打假是否适用“双倍赔偿”“假一赔十”规定的争论从未停止。随着近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相继修订施行,法律上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职业打假群体愈发活跃,职业打假聚焦的领域由最初的产品质量问题逐渐向食品药品和虚假广告宣传领域延伸,职业打假模式也从单一的个人打假向公司化、集团化的抱团式打假转变且日渐丰富,职业打假人的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投诉举报的数量急剧攀升,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应对职业打假带来的突出问题和压力,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目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我国当下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职业打假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惠州市Z区市场监管局应对职业打假情形为例,结合笔者对职业打假人、市场监管部门及商超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研情况,以市场监管的视野对职业打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职业打假发展现状、行为特征及职业打假发挥的市场监管效能,运用多元社会治理和协同治理理论,结合文献查阅、访谈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立足惠州市Z区市场监管局实际,重点分析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职业打假面临的突出问题,聚焦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职业打假突出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从明确职业打假人身份地位、畅通申诉举报渠道、注重市场经营主体源头治理、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量和规范引导职业打假参与打假治劣社会共治等五个方面提出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职业打假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市场监管部门有效应对职业打假,引导职业打假朝着有益于维护经济社会秩序方向发展,为努力构建区域质量共治体系、形成打击假冒伪劣问题产品多元治理新格局、发挥职业打假协同治理新效能等方面提出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水平快速攀升,企业发展日趋多元化,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如何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重新修订,以及十八大和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的推动,我国正不断加强环境规制建设,逐步完善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体系。 对于重污染企业,无论在环保标准还是在环保监管上,均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制,但是,较强的环境规制在约束企业环境
成功的上市公司成就了成功的风险投资,并使他们逐渐进入了公众和学术界的视野。对于企业经营,他们能够利用行业经验提供管理建议,并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对于公司治理,他们以外部投资者的身份强化了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因此,考察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真实影响有一定现实意义。现有风险投资相关的文献以研究增值、监督、声誉这三方面特征为主。然而,尚未有文献对不同特征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考察。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企业避
随着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文化遗产地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直以来是一种辩证的动态关系,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已超越冲突论,进入调和论,并向协同论发展迈进。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重视旅游者的态度。 本文从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角度出发,以手段目的链、顾客感知价值、价值-态度-行为理论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法
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精品酒店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在消费者追求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时代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被视为酒店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 杭州作为知名旅游城市,住宿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因此本研究以杭州西湖地区的精品酒店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个体消费者对服务创新的感知和评价,研究消费者的主观感知创新性对其行为意向的影响。主要内容为三部分: (1)通过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乡村游客日益增多,给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景区的环境问题。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对促进乡村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转变游客环境保护理念,进而引导其主动践行环保,才能更有效进行景区的环境管理。因此,需要探究乡村游客环境
自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但是目前面临着文化重点错位、氛围趋同和盲目挖掘等问题,增强文化特色是旅游景区急需解决的重要事宜。如何让游客感知到文化内涵,仅靠挖掘文化元素是不够的,要将文化外显给游客以直观的感受,文化氛围的营造便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氛围的作用机理,分析文化氛围对忠诚度的影响机制,为旅游景区改善文化氛围以吸引游客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旅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B2B平台得到涌现并取得了较好业绩。但随着平台间的激烈竞争,通过信息不对称方式来获客与获利变得越来越艰难。为此,通过研究旅游B2B平台的下游分销商——旅游产品的零售商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影响该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旅游B2B平台的健康发展有着较好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国内外参考文献的查阅,对于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学术界已有
股权改革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来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当前,为了应对当前新的形势变化,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部门进行了投资战略调整,按照“需进则进,需退则退”的原则,对现有的行业做出重新的取舍。因此,一些企业纷纷进行了第二次股权改革,对于一些非重要领域的国有资产股权采取陆续全部退出的政策。国有股权的退出,不可避免地会再次引起企业员工的忧虑,各种经济问题、社会矛盾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叠加效应又开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环境越发复杂,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对地方政府管理和社会稳定有极大影响,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对政府是机会,也是挑战。政府如果无法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不仅是在网络上会引发大量的负面言论,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效应还会从线上作用于线下,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回应得当,不但网络舆情危机能得到有效解决,对地方政府而言也是提升公信力、树立政府权威,向公众表现政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部分外来低收入人群为了生存,开始在城市中摆摊。流动摊贩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是地方政府城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了避免造成与摊贩的冲突,减少摊贩的“负外部性”,大多数地方政府改变了以往对流动摊贩全面禁止的态度,开始采用疏导的办法进行治理。本文以惠州市大亚湾区为例,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对流动摊贩疏导治理情况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