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班主任制度源于前苏联,在发展中已逐渐脱离其源头,成为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班主任制度在赋予班主任教师诸多职责与任务的同时,也建构了班主任作为特殊类型教师的主体身份。本研究采用历史社会学的视角,从对现实场域中班主任主体身份建构的深入考察出发,对班主任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思考。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班主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理论梳理,探讨班主任制度如何建构了班主任教师的主体身份;一方面进入班主任的真实生活场景,对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予以现实关照。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详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概念界定,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二章为“制度的演进: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变迁”,笔者梳理了班主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为班主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民国对于训育制度的尝试则为班主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合理性,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前苏联教育的模仿则是班主任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历史梳理,发现班主任作为特殊教师,特殊性就在于其不同于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者身份。而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与我国的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在第二章基础上,第三章为“制度的逻辑:班主任制度建构了怎样的班主任主体身份”,对学校德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发现伴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不断强化,内涵不断扩展,这就决定了班主任的职责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制度层面的分析发现,一个使命崇高、职责全面的德育工作者身份得以建构起来。第四章“行政的逻辑:实践场域中的班主任角色审视”,回到学校实践场域中,分析了学校行政系统如何对班主任的角色进行再建构,以及班主任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揭示了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即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规训手段实现了对班主任主体身份的建构,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了服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最后一章从现代性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当下班主任的制度困境进行了反思。认为班主任制度作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暴露了根植于现代学校中现代性倾向,表现为行政化思维下的管理主义取向以及对制度化价值、量化价值和工具理性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