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理论方面对货币量变动影响实质经济的问题(货币非中性问题)进行研究。全文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分析框架。货币非中性概念和货币非中性基础模型的界定以及货币非中性分析方法是这个分析框架的起始点。货币需求模型是货币非中性分析的基础模型,货币、相对价格和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为货币非中性提供了分析方法;货币非中性约束条件将这个货币分析框架限定在货币非中性分析范围内(隐含了货币中性分析)。货币非中性约束条件主要包括流动性有限偏好约束、价格粘性约束、有偏预期约束和非充分就业约束,这些约束条件论证货币非中性的存在;本论文在受约束的货币分析框架内,研究和分析货币非中性的实现问题。根据货币非中性约束条件,货币量变动通过对相对价格体系的影响而影响产出与就业。有代表性的相对价格包括物品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实际价格)、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实际工资)、资本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实际利率)和外汇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本论文利用多种因果分析方法,包括增长趋势分析、动态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对美国和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货币非中性经验分析,并指出,这些分析方法可检验货币政策效果但不能证明货币非中性理论的正确与谬误。本论文在综合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货币非中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与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探讨,并得出货币非中性分析框架适合于货币政策问题分析,货币非中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货币政策实践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