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与个性理论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1、突出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重要理论意义及其不可撼动的马克思哲学理论灯塔之地位;2、尽可能挖掘《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各个层次上体现的分工与个性理论,并应用该理论进行思想史与多重哲学层面的论证,由此指出马克思分工与个性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地位,希望借此引起学术界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过程中对该问题应予以的必要关注。本文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为何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与个性理论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采取分中有合的论述方式,对分工与个性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在该部分分工一节仅引出分工与个人的一般理论分析,并不过多涉及个性问题,其目的在于为该章第二节个性理论的说明进行理论铺垫,从而能够形成从个人到个性的理论转合。本文第三部分第一节思想史批判从目前学术界少有论及的角度分别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1、分工与个性理论对黑格尔的批判,主要以黑格尔主奴关系理论为突破口;2、分工与个性理论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同黑格尔“生命矛盾性”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3、分工与个性理论对施蒂纳极端“唯我论”的剖析,以及指出学术界鲜有论及的施蒂纳同费尔巴哈之间所存在的具体联系与区别。该部分第二节基于思想史批判基础上的分工与个性理论之哲学阐明部分分别提出的新观点包括:1、从分工与个性角度说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达的主客体关系问题;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个性的实践性以及马克思实践观的分工概念;3、从分工与个性角度说明的辩证法主体性在《德意志形态》中的固有表现;4、从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异化总体根源的新观点;5、从分工与个性角度对目前国内鲜有论及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解析。在本章第三节主要是对未来分工与个性发展的展望。本文的最后部分分别就该理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海南要吸引投资需建立新的投融资平台,向境内外大企业和大财团招商引资。专家坦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靠借债、卖地等方式筹资都不可行,海南应打好实业基础,培育内生发展动力
本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本文认为,首先,哲学的研究和教育更应当立足于人文基础教育,而不是知识信息的传布。接着,文章讨论了现象学与马
为了在瓦斯含量测定过程中准确计算残存瓦斯含量,研究了常压自然解吸法中关于通过煤的瓦斯吸附常数a、b值求解残存瓦斯含量的过程,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
在消费领域,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效应比城市化率低,说明市民化速度低于城市化速度。因此,应以提高农民工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和消费环境为目的,从完善其"四位一体"的收入体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分析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契约等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激励相容和激励不容问题的经典理论。作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监督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评估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我国自1949年开始沿用了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取代。在这部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初、高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贯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的一条主线,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中相关
针对接管、筒体的正交马鞍形曲线焊接,为了定量分析五轴联动马鞍形焊接系统(θr,,h,α,β)简化为四轴联动系统(θr,,h,β)的焊枪姿态误差,建立了马鞍形焊接运动系统的数学模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先秦诸子书中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之一。墨家学派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包括政治、军事、伦理、逻辑、物理等各个方面。墨家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的战略作用就更加明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