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是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外部审计的职责是对会计信息提供保证,因此,审计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大多数学者对审计质量的定义都与审计风险有关,因而审计质量可以通过“某个审计师发现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错报并将其报告出来的联合概率”来衡量。显然,审计质量与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审计质量并非仅由一方决定,而是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被审计公司、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各类因素进行考察;有部分研究构建了审计市场行为人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已有学者在实验室环境中检验了审计博弈模型。构建符合中国审计市场环境的审计博弈模型,依靠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进而从审计主体、客体等行为人的角度探寻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不仅拓展了国内有关审计质量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上市公司建立舞弊防范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审计环境,提炼在内外部监管力量下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构建涉及管理者、审计师、外部监管者和内部监管者四类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并利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管理者与审计师博弈的行为选择及均衡(即管理者倾向于选择何种舞弊水平,审计师倾向于选择何种审计力度)。我们遵循“审计效率观”设计了审计质量指数及其计算方法,借此评估实验中审计师所达成的审计质量。为了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我们分别引入审计师声誉治理机制和内部监督治理机制,并测度两种机制下管理者和审计师行为策略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审计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未加入治理机制的情况下,管理者与审计师经过有限次数的博弈,会达到这样的均衡——管理者更多地选择高等的舞弊水平、审计师更多地选择高等的审计力度,此种情况下,审计质量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2)声誉机制对审计质量的治理作用比较有限——审计师为避免声誉损失而更多地选择了较高的审计力度,管理者则倾向于选择较低的舞弊水平,然而,由于审计效果的改善同时伴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因而审计质量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降低;(3)内部监督机制能够对审计质量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理作用——监督力量的加强使得管理者更多地选择了低等的舞弊水平,审计师则因检查压力的减轻而适当降低了审计力度,审计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和审计环境,率先以中国非专业人士作为实验参与者,在实验室环境中刻画管理者与审计师的博弈过程并检验其均衡;第二,率先构建审计质量指数,实现了对审计质量的量化衡量;以“审计效率观”代替以往的“审计效果观”,在重视审计结果的同时关注审计成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