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地区历史进程、民族文化、社会前进变迁的立体展现体,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各自区域的集中载体,还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类型的活态呈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这其中就包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村情村貌、房屋特色、产业结构等方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本民族文化原生态式样保留的完好,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相关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今凤凰县境内,自西南迄东北修建了一道延绵190余公里的“苗疆边墙”,这道“边墙”对该区域内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边墙”筑成之后,随着王朝国家与地方政府在沿边实行屯政、进行屯军以及外来移民不断迁徙往来,他们与当地的苗族频繁互动,形成了“边墙”沿线诸多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至今我们仍能见到的凤凰县舒家塘、勾良苗寨、拉毫村、长宁哨、吉信、晒金塘苗寨等,便是这些民族特色村寨的典型代表。“边墙”修筑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村寨一方面延续着苗族原有村寨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及祭祀仪式、生计方式及生活习俗等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周边民族及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族屯军及移民传入的各种文化事项,并打上鲜明的传统汉族文化烙印。今天,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在全球化及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剧烈地变动。对这些民族特色村寨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为保护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事业的当务之急。所以,经过认真的考虑,我们选取凤凰县拉毫村、吉信、晒金塘苗寨等“边墙”沿线独具民族特色的村寨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当代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内涵与实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将之作为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民族特色村寨的个案研究,以期为类似的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