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基电热膜室内采暖应用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居住环境舒适度正逐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冬季室内采暖需求向多元化、便捷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集中供暖、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供暖等供暖方式存在热量损失大、易污染环境、设备复杂、成本高、不易于管理等弊端,已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室内采暖需求。电热膜采暖具有灵活、绿色、控制方便及安装维护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石墨烯具有高导电、高红外辐射等性能,成为高性能电热膜的首选材料。然而,目前关于石墨烯基电热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热转换材料设计、制备工艺等方面,并未对其采暖效果、舒适度、经济性等工程应用上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制约了电热膜室内采暖方式的市场推广。为此,本文基于电磁波和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研究了电热膜的发热功率;通过建模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电热膜采暖房间的流场与温度场分布规律、电热膜表面铺设的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覆层对电热膜房间采暖效果的影响,并将电热膜采暖效果并与普通散热器采暖效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石墨烯基电热膜电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高分子类型电热膜进行对比,分析了电热膜室内采暖效果影响因素。最后,从工程应用角度,对电热膜室内采暖的热舒适度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测试和讨论。以期为电热膜室内采暖市场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数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1.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电热膜采暖房间和散热器采暖房间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在电热膜表面铺设不同类型、厚度的覆层对电热膜采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供暖方式靠近热源处空气温度较房间中心区域高1~1.5 oC,且靠近热源的空气层中产生自然对流。散热器采暖房间主体区域气流速度较电热膜采暖房间小,电热膜采暖房间主体区域温度更为均匀。此外,电热膜表面铺设覆层后,房间内空气平均温度与覆层导热系数、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且覆层导热系数升高至2.7以上后房间内空气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放缓。纳米流体夹层板覆层较普通固体地面装饰材料覆层而言具有更强的均热能力,在房间内电热膜未铺满地面时应用价值尤为突出。2.电热膜电热性能及采暖效果实验监测研究。分别以石墨烯、高分子材料改性石墨烯为发热材料的两种电热膜铺设于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热辐射采暖性能研究。实验发现,两种电热膜连续通电发热过程大致可分为快速升温、慢速升温两部分。通电后两电热膜表面温度在5 min内由室温升高至最高温度的82%之后,进入缓慢升温阶段。石墨烯基电热膜电功率平均值为1650 k W,高分子电热膜为1500 k W,两种材料能耗相当。3.电热膜采暖的热舒适性及经济性评价。首先研究电热膜采暖房间室内人员的热感受,随后分别计算某一总面积500 m2的模拟建筑采用石墨烯基电热膜、高分子电热膜和空气源热泵三种方式进行采暖时的费用年值这一经济指标,并且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寻找相同变化幅度下对费用年值影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最敏感因素)。研究发现,受试者普遍反映电热膜房间内偏暖,但基本感觉舒适。其中在相同室温下,男性更多人感觉房间偏热,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喜好偏热环境。影响电热膜经济性的最敏感指标为运行费用,即采暖用电费用。经过计算,使用年限为20年时,石墨烯基电热膜费用年值为19939.88元,高分子电热膜为18593.00元,散热器采暖为15065.41元。与热泵采暖相比,电热膜采暖费用年值稍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用户不需过度在意石墨烯基电热膜采暖费用问题,且电热膜采暖适合在未铺设集中供暖的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基于以上研究,认为电热膜采暖可以达到传统采暖方式的采暖效果,采暖经济性亦与传统采暖方式相当,且电热膜采暖较传统采暖方式具备更高灵活性、安装维护成本更低且更易于智能控制,可以满足多样化和极端环境、临时建筑采暖需求。
其他文献
建筑材料抗冲击试验中,以轻气炮为发射装置的弹丸速度是一个重要测量参数,在进行超高速撞击试验时,撞击时刻速度的准确测量是试验数据分析中的基础。激光测速法因对弹丸材质和形状没有严格要求,常用于弹丸速度的测量。传统激光弹速测量方法容易受到高温弹前激波发光和空间电磁场影响从而导致系统信噪比下降。为获取高质量的信号波形,研究和实现了一种用于轻气炮弹速测量的新型激光测速系统,通过光路与电路上的改进,提高了系统
吐鲁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气候环境特殊,宗教文化色彩浓重,因此当地民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地区的特殊建筑类型: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是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历史文化、建造技艺及手段等条件下的特殊营建做法,是当地人民生态营建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特征。因此,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专项课题三“西北荒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逐渐发展为集旅游、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街区,这给历史街区带来很多消防安全隐患。历史街区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且建筑之间防火间距小,火极易蔓延。人员安全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历史街区街巷尺度较小,道路布局复杂,火灾发生时,不熟悉街区环境的游客难以选择有效逃生路径,从而增加了受困人员在火场的滞留时间,甚至有可能进入火灾阻断区域。因此,如何让火灾事故
建筑热桥处由于多维效应的影响使其热阻发生明显改变,为整个建筑结构中热损失最多的区域,其传热损失约占墙体传热的10%~50%。除热效应外,在角落区域,冷热空气频繁接触,传质也会受到影响,本研究中的屋顶-外墙角型建筑节点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其热湿传递过程不同于一维墙体,它的传热传湿路径更加复杂,等温/湿线分布不均匀,湿效应更为明显。但是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考虑热湿耦合传递对热桥区域的影响,这将导致建筑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愈发完善,目前正呈现规模化、网络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出行者出行可选择的路径方案也愈加多样。出行者在随机和不确定的复杂路网环境下,由于个体特征差异导致存在不同的偏好性,且在实际环境中出行者会呈现的有限理性态度,会出现不同路径选择行为。因此,可通过对出行者所选路径进行科学预测、推算,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出行者出行,科学合理地制定交通管理措施,优化城市交
氟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长期饮用合适浓度的含氟水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若是摄入过量的氟则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比较典型的是氟斑牙和氟骨症。本研究设计了氟磷酸钙涂层改性方解石,并以其作为诱导除氟工艺晶种,在反应器中进行除氟小试试验,探究了涂层比例、加药比、磷酸盐类型、水力停留时间等技术条件对除氟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反应前后固相物质的特性研究,分析了氟磷酸钙晶体在方解石上的生长机理和小试过程中氟离子的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错综复杂的机场航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数量庞大的航站楼纷纷落地建成。航站楼建筑体量大,因而带来的高能耗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研究机场航站楼的节能优化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筑控制系统节能角度出发,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组网复杂,安装成本高、耗时多且容易造成信息“孤岛”,在能源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机场航站楼逐渐向“
甘青民族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腹地,自古便是族群杂居和农耕游牧互嵌并存的地区。随着加强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政策的推行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甘青民族走廊各民族人口跨地区流动日益加剧,族群之间交往互动更加频繁,族群杂居空间形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选择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典型村落贺隆堡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法,对其村落空间形态与共生智慧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创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及其设计
近几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互联网企业的追捧。标准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领域重要的基础算法,在图像识别和目标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优秀的卷积网络结构相继被提出。随着社会需求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合都亟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作为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许多应用场合还面临着挑战,如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量过大、对硬件要求高、
福州作为闽越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孕育了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的建筑材料,空间形态和建造工艺,良好的适应了福州的地域环境特征。柴栏厝是福州地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它们形制简单,布局灵活,在满足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些具有传统与生态特色的建筑物,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空间特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