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膜与胶原膜对牙龈软组织愈合的影响,评价PRF膜诱导牙龈软组织缺损修复再生的能力。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到成都军区种植修复临床专科中心就诊,因各种原因需要拔除前磨牙或磨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的患者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4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47.67岁),共有30颗无保留价值的患牙,前磨牙2颗,磨牙28颗,30个软组织缺损区域,按随机数字化表随机分为两组:PRF组和胶原膜组,PRF组共16个牙龈软组织缺损区域,胶原膜组共14个牙龈软组织缺损区域,按照其组别完成基于引导骨再生(GBR)的位点保存术,两组的骨替代材料均为Bio-Oss,PRF组表面覆盖PRF膜,胶原膜组表面覆盖海奥胶原膜。通过追踪术后24小时疼痛,观察术后3、7天相应位点粘膜的颜色、轻触出血情况、粘膜的肿胀程度和术后14天伤口愈合的情况,评估PRF膜对牙龈软组织缺损早期愈合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22例(PRF组12例,胶原膜组10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1周、2周的创面愈合率,评价PRF促进牙龈组织愈合的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6例患者(PRF组8例,胶原膜组8例)在术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创面分泌物中胶原酶-1和钙结合蛋白的浓度,动态评价PRF膜促进牙龈组织愈合的能力和减轻局部炎性反应的能力;通过HE、Masson、CD31染色观察种植术中获取的新生骨组织及其上方的新生牙龈组织标本15例(PRF组7例,胶原膜组7例,自然愈合1例),评价PRF膜诱导位点保存后牙槽嵴顶表面新生骨形成和新生牙龈组织成熟的能力。结果:1、两组术后24小时疼痛比较无差异(P>0.05);PRF组在术后3天、7天、14天的牙龈早期愈合优于胶原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F组牙龈软组织缺损的愈合时间为12.17±2.25天,胶原膜组牙龈软组织缺损的愈合时间为17.30±2.58天,可见PRF膜明显缩短牙龈软组织缺损愈合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2周PRF组愈合率明显高于胶原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创面分泌物中胶原酶-1的浓度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在术后3天和7天PRF组胶原酶-1的浓度明显高于胶原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的延长两组创面分泌物中钙结合蛋白浓度逐渐减少,术后3天和7天胶原膜组的钙结合蛋白浓度明显高于P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观察:种植术中翻瓣探查发现PRF组牙槽嵴顶的Bio-Oss骨替代材料颗粒不明显,骨面平整,牙龈瓣与骨面粘连不明显,胶原膜组的牙槽嵴顶表面未吸收代谢的Bio-Oss颗粒明显,骨面粗糙,颗粒周围有新生骨连接;HE染色:PRF组的牙龈结缔组织致密,血管群丰富,胶原膜组的结缔组织排列疏松,上皮基底膜及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PRF组的胶原纤维比胶原膜组的丰富粗大,排列整齐;CD31染色时两组牙龈组织中新生血管差异不明显,但PRF组骨髓腔内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血管较多。结论:1、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术后3天、7天术区粘膜的状态和术后14天伤口的愈合等级,初步证明PRF膜诱导牙龈软组织缺损早期愈合的能力优于胶原膜;2、通过比较两组牙龈软组织缺损的愈合时间和术后1周、2周的创面愈合率,可见PRF组的牙龈软组织缺损的愈合时间比胶原膜组的短,术后1周、2周的愈合率PRF组明显高于胶原膜组,说明相同时间节点时PRF组促进牙龈软组织的愈合能力明显优于胶原膜组,达到相同愈合状态时PRF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胶原膜组。3、通过对两组牙龈组织缺损处分泌物中钙结合蛋白和胶原酶-1的浓度对比,认为术后1周PRF促进牙龈软组织缺损愈合和减轻炎症的能力明显优于胶原膜;4、通过临床观察、HE、Masson、CD31染色观察两组新生的软硬组织,表明PRF膜的覆盖可加速牙槽嵴顶新生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