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致力于五代十国的文学版图研究,首先由文人、文学家族的籍贯地理出发,呈现五代十国文学版图的静态面貌。再根据文人群体的活动地理,考察五代十国前、后期文学中心的变迁,展现五代十国文学版图的动态演变。通过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呈现五代十国文学版图的空间图景和时间流程。本论文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五代十国时期的籍贯地理为基础,考察该阶段文人的地域分布,得出向外扩散且南北失衡的结论。再根据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得出该阶段文学家族一改唐时关中、江南、山东鼎立的局面,而重构为江南东道、中原地区、江南西道并立的新“三足”之势。最后结合唐宋文人的籍贯变迁,得出在时间维度下,五代十国是文学中心南北易位转折期的结论。下篇以五代十国前、后期文人群体的活动地理为基础,考察前、后期文学中心的变迁。前期文人群体多以迁居和隐逸的方式做着自京都流向外邑,自京洛文学中心流向边缘地区的离心运动,并由此建构出前蜀成都、福州-泉州、庐山-西山-仰山、九华山多个文学中心。后期文人群体则以仕进为目的,自外邑走向都城,自边缘进入中心,在后蜀成都、南唐金陵、马楚长沙这些新政权所属的都城形成三个主中心。同时期,文人还以求学、授业为目的聚于“庐山国学”,构成与金陵相呼应的副中心。以隐逸为目的聚于衡山,构成与长沙相呼应的副中心。从时间的维度,呈现五代十国文学版图自京都轴心向多中心分散又向三主二副中心聚集的动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