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球形含糖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与蛋白和细胞作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合成的侧链含有糖组分的含糖聚合物(glycopolymer)能够与凝集素以多价交互的方式进行作用,这种方法与天然糖蛋白的作用类似。纳米粒子(NPs)具有极大的表面/体积比和有限的尺寸,使得其与大体积材料相比,具有独特的光学、力学、热力学等性质,纳米粒子在纳米医学以及其他生物医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表面修饰上含糖聚合物的纳米粒子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粒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人工合成的含糖纳米粒子(glyco-nanoparticles)多为球形,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发现,形状对含糖纳米粒子生物性能和应用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究这种影响效果,我们合成了两种不同形状非球形的含糖纳米粒子,并通过生物实验研究它们与蛋白、细胞的识别能力。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下:(1)非球形聚糖修饰的氧化铁纳米粒子(Glyco-IONPs)的合成本研究首次将无机纳米粒子合成以及仿生化学和“硫醇-烯”点击化学结合,制备了两种均一性较好,不同形状的含糖氧化铁纳米粒子。首先,我们制备了两种不同形状的氧化铁纳米粒子(纺锤状、立方体),然后以它们为核,通过“catecholic chemistry”在其表面包裹上含有双键的多巴胺甲基丙烯酰胺(DMA)。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可控的含糖聚合物(PMAG),最后利用“硫醇-烯”点击化学将PMAG修饰到DMA包裹的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含糖纳米粒子形状可控,表面聚糖的质量分数固定。(2)非球形含糖纳米粒子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形状含糖氧化铁纳米粒子与蛋白和细胞作用效果,探究了形状对细胞吞入纳米粒子数目的影响。首先,通过与不同类型凝集素的作用,研究Glyco-IONPs对特异性蛋白(Con A)的识别功能。然后通过细胞实验探究形状对含糖纳米粒子与细胞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纺锤状、立方体含糖纳米粒子水溶性良好,在血清中可以稳定存在,与特异性蛋白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并且,细胞与含糖纳米粒子的作用效果受粒子形状的影响,细胞对立方体形含糖纳米粒子的吞入效果要高于纺锤状纳米粒子。
其他文献
本论文根据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MIT)、基质固相分散(matrixsolidphasedispersion,MSPD)和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solventextraction,ASE)的基本原理,
本文综述了电致化学发光(ECL)、化学修饰电极(CME)和纳米银等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以及分析应用。指出传统电极上的ECL存在电极表面易污染、重现性差
本文应用碳纳米管(CNTs)和聚酰胺-胺(PAMAM)树枝形聚合物两类各自具有奇异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开展了新型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工作,成功地合成了三类新颖的纳米复合物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将阅读的重点、难点直接向学生作提示,还有教师在学生只阅读过一次文本后,就对文章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今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行动计划,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满堂灌”。本文针对此现状,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
在本论文中利用层层自组装(SAM)方法制备吗啡QCM免疫传感器,通过3-巯基丙酸在QCM金片电极上的吸附,经过EDC-NHS活化,使足够的吗啡抗体结合到电极上后对抗原有一对一特异性响
本论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合成路线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制备出纳米过渡金属Fe,V的氧化物材料,并对所合成材料的结构、磁学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
1、将副溶血弧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用天然海水洗脱,调整菌浓度至107cells/mL左右后置于28℃恒温培养箱进行饥饿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初期细菌总数、CFU和活菌数都有较大幅度上
汞是一种毒性很强对人类和高等生物最具危害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在自然环境中汞的浓度是痕量的,甚至低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因此必须经过预富集和分离等前处理才能进行分析测定。
在表面等离激元的催化作用下,对氨基苯硫酚(PATP)偶联生成4,4’–二巯基偶氮苯(DMAB)。在电化学环境中,生成的DMAB又可还原为PATP。界面环境可对该反应产生显著影响,如PATP的催化转化表现出了对界面水的依赖性。作为一种新型离子溶剂,离子液体为电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系,研究离子液体中体相及界面水的结构,是理解含水离子液体性质、预测离子液体介质中对水敏感的化学反应进程的关键。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