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晚期胃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膜种植转移率约为4%~19%,常给予全身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2~12.6个月。国外学者对根治性手术联合术中经腹膜腔化疗,包括术后早期腹腔化疗(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EPIC)进行了Ⅱ期、Ⅲ期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局部复发率降低,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必须权衡由于早期腹腔化疗延缓了胃肠吻合口的愈合,所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至今,化疗药物是否损害消化道吻合口的愈合尚存争议,多数的研究认为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肠吻合口的愈合有着不利的影响[1~6]。目的:通过术后早期腹腔注射草酸铂(oxaliplatin, L-OHP)研究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干预效应,以期为临床中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草酸铂腹腔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Control组(A组)、L-OHP组(B组)和L-OHP+GM-CSF组(C组),每组20只。每组内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即:术后7天,14天。经腹正中切口行结肠离断术,结肠断端行端端吻合术, A组术后24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B组术后24h腹腔注射草酸铂20mg/kg;C组结肠吻合完成后,在吻合口两侧浆膜下层用21G注射器注射GM-CSF 50μg,术后24h腹腔注射草酸铂同B组。比较3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肠吻合口的并发症,吻合口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破裂压以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3组大鼠术后7d,14d,采用按原手术入路开腹,确定吻合口位置,大体观察有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参考Van Der Ham测定法,测吻合口破裂压,记录压力曲线突然降低时的数值为肠吻合口破裂压值。以吻合口为中心切取长约6cm的结肠,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固定于4%多聚甲醛,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及测定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由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取像素(pixels,p)和面积(μm~2)平均值的乘积;另一部分组织于-80℃深低温冰箱保存,按碱水解法测定吻合口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所得数据采用SAS v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各组大鼠无一例死亡,Control组大鼠术后6h恢复活动力,接受腹腔化疗的实验动物,均较Control组大鼠活动力下降,表现为倦怠,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10%(2/20)动物大便呈稀水样改变。2大体形态: 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粘连,以L-OHP组最为显著;共5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中L-OHP组3例(术后7d,2例;术后14d,1例),L-OHP+GM-CSF组2例(术后7d,2例;术后14d,0例),Control组未发生吻合口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25)。3吻合口破裂压:术后第7d,L-OHP组与Control组、L-OHP+GM-CSF组之间吻合口破裂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3组之间吻合口破裂压无明显差异(P>0.05)。4羟脯氨酸含量:术后第7d,L-OHP组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最低,与Control组、L-OHP+GM-CS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3组之间羟脯氨酸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术后第7d,L-OHP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L-OHP+GM-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3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术后24h腹腔注射草酸铂影响大鼠结肠吻合口的早期愈合。2局部注射GM-CSF促进大鼠结肠吻合口的早期愈合,拮抗腹腔化疗药物对胃肠吻合愈合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