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时期,汴河在京师诸漕渠中地位突出。随着宋政府漕运需求的日益增长与漕运政策的调整,汴河在官、民漕粮的运输,稳定东南地区粮食物价,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汴河祭祀的形成,是北宋统治者对其极端重视的表现。在元丰以前,汴河一直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受黄河水文环境的影响。此外,受汴河流经地区降水影响,以及汴河流经地区地势低平等原因,造成汴河决口、漫溢、淤积、浅涩等危机频发。汴口进水量难以控制,是汴河危机频发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汴河治理的难点。为了保证汴河漕运不受影响,宋政府十分重视对汴河的治理。宋神宗之前,对汴河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汴口治理,主要通过任用精通水利者管理汴口,注重汴口管理者相互配合,制定每年启闭与疏浚汴口的政策,以保证汴口进水量的稳定。二是对汴河河道的治理,主要从河道危机的预防与治理、河堤加固与防护、减水分洪措施、河道疏浚等方面着手。在汴河的疏浚上,宋仁宗时期打破了每年疏浚汴河的规定,造成汴河淤积严重,河床升高,甚至影响到了汴河漕运,宋仁宗中后期开始加强对汴河河道疏浚,进行了狭河工程,但是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汴河的治理状况在宋仁宗时期开始不断恶化。在熙宁时期,王安石希望改变以前汴河治理支出浩大的局面,增加对汴河的利用。进行了以訾家口做为长期汴口、冬季不闭汴口、用浚川杷疏浚汴河河道的尝试,还进行了开白沟取代汴河的工程。由于治理方式过于理想化,并且汴河治理与利用多项工程同时开展,增加了汴河治理的难度,导致汴河治理花费在短期内迅速增加,造成人力财力难以支持。此外,反变法派对王安石进行的汴河治理方式进行批评与破坏,最终使得王安石的汴河治理政策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没能改变汴河治理状况恶化、治理支出浩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