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转型,客观上要求传统道德体系向新型道德体系转变。从理论意义上来讲,道德变迁具有道德意义上的合理性。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合理性限度,与积极影响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公共道德和公民道德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不仅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更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道德的进步性是显著的、实在的,而且具有趋势性,而道德的退步则具有暂时性,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秩序,实现社会平稳转型,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道德变迁的进程,分别对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道德状况加以概括;第二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道德变迁的原因加以分析,主要从道德与经济、道德与政治和道德与文化的关系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道德变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效应进行阐述,并基于此对道德变迁给予客观评价;第四部分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消解道德变迁的消极效应;第五部分主要论述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以及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