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街巷空间是其骨骼和血脉,是村落总体构成与公共性活动的核心,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快速推进下,传统村落包括其街巷空间面临着文化缺失、风貌异化、场所削弱、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黟县屏山村的街巷空间以及空间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将实地调查、空间句法分析、行为观察等调查与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多角度探讨屏山村街巷空间的基本空间构成特色、场所内在信息秩序以及不同主体认知评价,旨在发现街巷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改善策略。首先,本文从街巷空间的生成环境、空间形态与结构、物质构成要素及比例与尺度几方面对街巷空间做了较为详细的基础调研和分析。进而,为进一步探明街巷空间的内在结构逻辑与场所空间特征,基于空间句法理论运用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两种方法对街巷空间的整合度、连接度、可理解度、控制度以及视域整合度、视域控制值、视域遮蔽度以及人流群聚模拟分析等指标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从主体行为认知的角度对屏山村街巷空间内的三类主要使用群体(村民、学生、游客)进行了行为观察并总结分析其活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最后,以问题为导向,就街巷空间形态风貌缺失、空间活力两极分化、基础设施缺乏、景观环境恶化、人文风貌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策略。在街巷空间风貌保护更新层面,提出把控街巷风貌、延续街巷界面、完善环境设施、重塑人文风貌等措施;在街巷空间改善增益、协调多主体需求层面,提出拓展街巷节点、规范业态管理、整合街巷系统、提高街巷识别性等措施。本研究为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