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用途广泛,成林快、笋期长、产量高、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饮食质量关注度的增加,绿竹笋因其营养丰富、鲜嫩可口、降压降脂等优良品质备受人们的喜爱,因而绿竹笋用林栽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使得研发绿竹笋高产优质经营技术显得极为迫切。因此,本文以绿竹种植主产区浙南为研究地,开展了不同坡位及经营时间、竹林结构、施肥措施对绿竹笋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旨在确定绿竹笋高产优质的环境因子和经营措施,从而为实现绿竹笋用林的高产、优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坡位及经营时间绿竹笋产量与品质变化规律不同。不同坡位鲜笋产量的大小排序为下坡>中坡>上坡,但其笋营养成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下坡位以经营3年林地的绿竹笋产量与品质最佳,其鲜笋产量达到3 160.94 kg·hm-2,分别是经营6年和10年林地绿竹鲜笋产量的1.10倍和3.02倍,同时经营3年林地的绿竹笋还原糖含量最高(6.34 g·100g-1),单宁含量最低(0.43 g·100g-1),竹笋最为甘甜可口,此外,竹笋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也最高;而中坡、上坡位以经营6年林地的绿竹笋产量与品质最好,鲜笋产量分别达到1 343.97 kg·hm-2和590.27 kg·hm-2,竹笋还原糖、粗蛋白质及粗纤维含量最高,粗脂肪、单宁含量较低。2、不同竹林结构对绿竹笋产量与品质影响不同。年龄结构以1年生:23年生为2:1时绿竹鲜笋产量最高,达到10 208.33 kg·hm-2,分别比年龄结构为1:1及3:1林地的绿竹鲜笋产量高3 901.85 kg·hm-2和2 138.89 kg·hm-2;虽然不同年龄结构的绿竹笋营养成分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年龄结构为2:1林地的绿竹笋含水率、还原糖及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及单宁含量较低,因而其竹笋品质较好。密度结构以9株·丛-1的竹林结构最佳,其所对应的竹笋产量最高,而且竹笋还原糖、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最高,与6株·丛-1和12株·丛-1竹林结构对应的竹笋营养成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同时,9株·丛-1竹林结构的绿竹笋含水率较高,粗脂肪含量较低。3、施肥能显著地提高绿竹笋产量与品质,但以有机肥的作用更为明显。施有机肥后林地单位面积鲜笋产量最高,达到9 138.89 kg·hm-2,是施化肥林地的1.03倍,是CK的2.91倍;另外,有机肥能明显改善竹笋品质,其还原糖与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单宁与粗脂肪含量较低,与施化肥林地竹笋对应的营养成分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在浙南营造、培育绿竹笋用林时,山地应优先选择下坡位,但是随着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也可以向中、上坡位发展,尽管开始经营时笋产量不高,但是当经营达到一定年限时,笋产量及品质均会有所提高;在780丛·hm-2的竹林密度条件下,年龄结构以1年生:23年生为2:1林地的绿竹笋产量与品质最佳,丛立竹数以9株·丛-1最好;另外,施肥时尽量以有机肥为主,施有机肥后林地单位面积鲜笋产量是施化肥林地的1.03倍,是不施肥的2.9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