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X1-AS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进程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多篇报道LncRNA(CCAT)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LncRNACCAT1 CCAT2与HCC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而关于Lnc-MNX1-AS1(CCAT-5)的报道非常少,只有在胆囊癌中发现有异常高表达,其共表达网络中与23个lncRNA和39个mRNA相关,这些mRNA包括例如trim59、otxl、HOXB9、Semac等等肿瘤相关蛋白编码基因,提示其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Ye Z Zhou M等报道认为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关于Lnc MNX1-AS1(CCAT-5)与卵巢癌的关系,尚没有相关报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就Lnc MNX1-AS1(CCAT-5)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做初步研究。  第一部分 MNX1-AS1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目的:  1研究MNX1-AS1在正常组织中与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  2分析MNX-AS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病人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年龄、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病理诊断为卵巢癌的病例共20例,其中40岁以下(包含40岁)病例8例,40岁以上病例12例;按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4例,中分化组5例和低分化组11例;结合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2015年版临床分期诊断标准,Ⅰ和Ⅱ期病人15例,Ⅲ和Ⅳ期病人5例;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划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例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其余8例为无淋巴结转移组。对照组是该病人卵巢癌组织周围3cm以外的正常组织,请资深病理老师根据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病理诊断,不存在癌细胞浸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产物进行Agrose电泳分析,采用GraphPrism5统计软件,采用2-△△Ct并且p-value<0.05认定差异具有显著性。  研究结果:  1 MNX1-AS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QRT-PCR检测结果表明,卵巢癌组织中MNX1-AS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01)。  2 MNX1-AS1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病人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认为MNX1-AS1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性相关(p<0.05)。  研究结论:  1.MNX1-AS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发病年龄和病理分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P>0.05)。  2.MNX1-AS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相关(P<0.05)。  3.同正常组织相比,MNX1-AS1在卵巢癌组织中呈现明显高表达(P<0.001),MNX1-AS1可以作为检测早期卵巢癌及观察病情发展变化的指标。  第二部分 MNX1-AS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周期,抗凋亡及侵袭转移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研究目的:  探讨MNX1-AS1对卵巢癌细胞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对MNX1-AS1在卵巢癌细胞增殖,周期,抗凋亡及侵袭转移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做初步研究。  研究方法:  选取卵巢癌细胞系OVCA433和SKOV-3细胞株,取经过筛选的LncRNA序列合成相应的siRNA短序列,在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433和SKOV-3中进行转染;使用AnnexinⅤ/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敲除MNX1-AS1后的OVCA433和SKOV-3细胞周期的变化及MNX1-AS1敲除对卵巢癌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使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敲除MNX1-AS1后的OVCA433和SKOV-3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Hoechest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Transwell检测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研究结果:  3.1转染效率的鉴定  将构建的siRNA以及对应序列分别转入卵巢癌细胞株OVCA433和SKOV-3中,转染72h后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之后,用QRT-PCR检验转染效率。结果显示:在OVCA433和SKOV-3两个细胞系中,siRNA都可以显著有效地抑制IncRNA-MNX1-AS1的表达水平(P<0.01)。  3.2 MNX1-AS1敲除对卵巢癌细胞系OVCA433和SKOV-3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应用细胞增殖实验以及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结果显示敲除MNX1-AX1之后,OVCA433和SKOV-3细胞增殖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P<001)。Edu染色检测结果显示,MNX1-AX1的下调使OVCA433和SKOV-3细胞增殖能力也显著下调(P<0.001)。采用克隆形成能力实验来模拟细胞从单个肿瘤细胞形成多个肿瘤细胞克隆的能力.当OVCA433和SKOV-3细胞被转染了siRNA后,形成了更小和更少的克隆个数。统计分析表明MNX1-AS1的下调显著地降低了细胞克隆形成的数量(P<0.001).MNX1-AS1的下调能够使卵巢癌细胞系OVCA433和SKOV-3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减弱克隆形成能力,说明MNX1-AS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克隆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MNX1-AS1敲除对卵巢癌细胞系OVCA433和SKOV-3细胞周期的影响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OVAC433和SKOV-3细胞系中,MNX1-AS1敲除之后细胞周期各周期比例的变化,OVAC433和SKOV-3中MNX1-AS1敲除组显著增加了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而降低了S期的细胞比例,应用Western Blotting就细胞周期下游的标志蛋白表达改变情况进行检测,siRNA转染后的MNX1-AS1敲除组中,OVCA433和SKOV-3细胞的CDK4和Cyclin D1表达有明显的下调(P<0.01)。结果表明:MNX1-AS1调控卵巢癌细胞增殖与克隆能力的改变,通过参与到细胞周期来调节,影响到CDK4和Cyclin D1表达的改变来影响卵巢癌细胞周期进程的。  3.4敲除MNX1-AS1对卵巢癌细胞OVCA433和SKOV-3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研究结论:  1敲减MNX1-AS1抑制了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2敲减MNX1-AS1诱导了卵巢癌细胞G0/G1期的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且可能是通过下调CDK4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来调控周期,影响Bax和Bcl-2的表达来促进凋亡。  3敲减MNX1-AS1抑制了卵巢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提示MNX1-AS1是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为转移相关lncRNA在肿瘤临床诊断、药物靶向治疗等领域提供了证据。  第三部分 卵巢癌小鼠模型检测MNX1-AS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研究目的:  采用皮下注射肿瘤细胞构建卵巢癌小鼠模型,瘤体注入MNX1 AS1 siRNA后,检测MNX1-AS1表达水平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为研究卵巢癌生物治疗和免疫学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研究方法:  分别准备OVCA433和SKOV-3细胞对应的三组细胞液(MNX1-AS1siRNA组,NC组及空白对照组);取对数期生长的各组OVCA433和SKOV-3细胞,培养液重悬后,将细胞接种于新的10cm直径的细胞培养皿中培养直到细胞长至70%时;瘤体内注射siRNA形成裸鼠皮下瘤接种模型;注射siRNA4周后,短颈处死裸鼠,拍照并取出肿瘤样本观察测量体积大小,称重记录。取适量各组肿瘤样本组织,消化处理提取总RNA,进行QRT-PCR检测MNX1-AS1的表达量变化;利用SPSS1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各组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均重复3次,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  1 siRNA转染后的MNX1-AS1敲除组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肿瘤组织的重量和体积  MNX1 AS1 siRNA组瘤体体积和重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NC组,而空白对照组和NC组的瘤体体积和重量无显著差别(P<0.01)  2 siRNA能够特异性抑制MNX1-AS1的表达,抑制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  通过QRT-PCR检测瘤体组织内的MNX1-AS1表达水平,发现siRNA转染后的实验组瘤体MNX1-AS1明显被抑制,而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P<0.01)。siRNA能够特异性抑制MNX1-AS1的表达,抑制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  研究结论:  1 MNX1-AS1基因敲除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组织生长  2该结果可为卵巢癌基因水平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临床诊断靶标.
其他文献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局限或弥漫性的生长,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是一种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临床主要表现为月
研究目的:分析影响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4月-2009年12月及2014年2月-2016年06月齐鲁医院血培养为念珠菌阳性患者的病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础疾病、危险因素、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时间等。将住院期间的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纳入念珠菌血症患者33例,其中近平滑念珠菌8例(24.2%),白色念珠菌7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影响因素,评估和比较改良Guys分级、S.N.E评分、SHA.LIN评分在预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结石清除率的准确性及与术后并发症等因素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