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药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制假、售假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还给合法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的药品监督检验资源比较匮乏,药品监督的覆盖面小,因此如何解决药品监督检验人员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进行现场技术监督、检查,有效提高现场监督、检查的频率和质量是目前国内打击假劣药品的关键。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展开了如何建立近红外药品快速识别体系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本论文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片剂为例,对如何建立通用型的近红外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用于识别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药品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用于不同的近红外光谱仪(即模型传递)做了可行性研究。对于近红外定性分析,本论文围绕样品、谱段和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建模方法的优化等几个方面,对建立通用型近红外定性分析模型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总结出建立此类模型的一般思路:1.结构相近的同系物药物放在一组进行识别,再根据其制剂(粉针剂、胶囊剂、片剂)的形式,分别建立模型。2.尽量使训练集光谱差异均匀化,保证阈值的合理性。3.对于同一个药物,采用两步鉴别的方案。第一步识别模型,利用同系物药物近红外图谱的差异(必要时利用相对较窄的特征谱段),主要解决模型中同系物之间的相互混淆问题;第二步确证模型,利用较宽的谱段,解决可能与模型外品种的混淆问题,提高模型鉴别的准确性。4.以欧式距离法计算光谱距离,将样本代表性不足对模型的影响降为最低。依据统计学规律合理调整阈值,使模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对于近红外定量分析,分别选择了18个厂家的78批罗红霉素(浓度范围19.49%~73.86%%)和36个厂家66批琥乙红霉素非铝塑包装片剂(浓度范围28.12%~70.87%)建立了两个定量分析模型。对于罗红霉素模型,交叉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1.84%和1.45%,而琥乙红霉素为2.31%和2.16%。根据ICH的指导原则对两个模型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以及粗放性和模型传递进行了评价。由于所建立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将被大规模的应用在基层现场,所以在不同仪器上的模型传递也是本论文考察的重点之一。以同一厂家生产的52台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为例,从仪器的稳定性、参数的设置以及误差控制等几个方面着手对模型传递的准确性进行了探讨和评价。所有实验结果表明:建立通用型的近红外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用于快速的鉴别和定量来自不同厂家的同一品种药物是可行的,通过选择合适的仪器并对产生误差的因素加以严格的控制可以实现这些模型在不同仪器上的直接无缝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