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叙事”是构成当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以“革命叙事”为主体的长篇小说,已经成为映照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时代之镜。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由于文学观念的差异,“革命叙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曲折变化的复杂特征。特别是文学转型后,进入新世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契合的文化语境中,“革命叙事”更是彰显了新的风貌。本文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语境来考察“革命叙事”在新世纪的变化,并通过与以往历史阶段的比较和对当下“新红色革命叙事”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互动进行类型化分析,从而具体表现出新世纪小说“革命叙事”的发展变化。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确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为了服务于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宗旨,“革命叙事”这样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形成了。本章将对“革命叙事”的建构背景、建构过程进行历史追踪,并对其表达模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努力挖掘“革命叙事”革命化的基本模式里面嵌套着的深层的文本艺术价值。第二部分: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消费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达到了它的兴盛时期,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迅猛改变,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文坛也相应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进而发生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文学转型。本章将在具体梳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兴盛,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语境发展过程中,具体分析新世纪的文学转型和“革命叙事”的总体变化。第三部分: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革命叙事”大体分为三种类型:革命史诗叙事、英雄传奇叙事、个人成长叙事。在对革命历史的讲述中,三种方式互相联系交叉缠绕,共同作为意识形态的想象方式,进行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但在新世纪以来的双重文化语境中,三种类型的讲述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革命史诗叙事从宏大叙事走向多元化;英雄传奇叙事从诗意想象走向民间日常;个人成长叙事从集体代言人的塑造到“孤独”的个人的诉说。本章是对第二章文学转型后“革命叙事”总体变化下具体化类型化地分析。第四部分: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表达方式,话语体系,生产机制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性。“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与电影演绎遍布大江南北,是“革命叙事”迎合当时历史语境塑造经典的时代;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现实语境中,“革命叙事”作品大多已经脱离了“十七年”时期的纯革命化色彩,开始了红色经典文学的过渡。文学转型后,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文化语境下,“革命叙事”的变化,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互动。既有“红色经典”借助影视的走红,更有小说与影视形成的新的互动。通过对文学转型前后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流行比较,可以具体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生产消费机制,进而分析其“革命叙事”差异如何体现了文化语境的制约和时代的精神内涵。“革命叙事”作品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影视剧表演,都在新世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的契合中找到了自身立足的依据,它们融合多元文化诉求弘扬主流意识,探求其思想艺术的审美性、观赏性。在市场化的时代,使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的审美新境界。但新世纪刚刚十年的进程才仅仅是一个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漫长的征程中,“革命叙事”的表现空间还有待继续上下求索,以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