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界所公认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和人格优势力量之一,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而希望特质则指个体可跨环境、跨时间的一种稳定的希望水平。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希望特质的个体能够找到替代途径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缓解风险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今,初中生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及各种网络信息的充斥,很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导致初中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易使初中生心理受挫,希望感下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基于Snyder的希望理论、田莉娟翻译Snyder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和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两大问卷,以45名初中生为被试,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控制组一和控制组二,且每个小组各15人。对实验组进行希望团体辅导的干预,对控制组一进行有团体无辅导的干预,而对控制组二不做任何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1)希望团体辅导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中生希望特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中路径思维的改善效果要比动力思维的效果好。(2)团体辅导能改善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和抑郁程度,但对希望特质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效果。(3)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一和控制组二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与团体辅导干预相比,希望团体辅导对初中生的希望特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作出了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