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在一国的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会是均匀分布的,各种经济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因此区域间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对于区域内部而言,其城市的规模分布通常也是不平衡的,各大中小城市林立。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空间不平衡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存在,空间不平衡带来了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它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然而,如果是由没有内化外部经济而造成的空间不平衡,它就有可能是有害的。本文主要从空间不平衡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了我国目前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地区和城市间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前人对本文主题的研究方法和目前该主题的研究进度。第三章分析空间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寻找空间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具体形式。第四章选取相关数据对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城市建设应遵循的方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决策支持。具体来说,在对我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长期以来对大城市的约束导致了中国城市规模差异偏小;同时,城市人口上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和土地上的空间集聚不匹配,人口集聚长期落后于经济集聚和土地集聚;最后,地区间人口流动存在障碍,导致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来达到区域发展的平衡才是政策制定者最佳的选择。从全国的层面上来看,如果仅考察地级市的数据,从1984-2016年,在这33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规模一直较为集中,齐夫法则回归所得到的幂律指数长期高于1,将视角从全国转向四大经济区,得出的结论仍然是城市规模较为集中,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东部的城市规模分布基本符合齐夫分布,幂律指数与1极为接近。转而从各个省份的角度来看其内部的城市规模分布,在加上县级市后,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省份的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均匀,幂律指数长期处于1之下,仅有少数几个省份出现了过度集中的现象。城市集聚经济源于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集中在少量的土地上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但是这种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不会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而一直存在,其存在一个合理的集中水平,在此集中度水平上,经济增长能得到最大的促进。实证研究中我们采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结果给予了倒U形关系的支持,即随着城市集中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相应提高,但是在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反而会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用首位城市人口规模比重,前两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比重、大城市的数量对城市规模分布进行衡量,结果都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城市规模分布不够集中,首位城市规模较小,大城市数量较少。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放松地区间人口流动的限制、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政策制定要“因地制宜”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