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城市和高楼大厦离不开电梯,电梯拓展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我国电梯数量已经接近500万台,电梯的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量都稳居世界首位,每天乘坐电梯出行的人数超过15亿人次。我国电梯安全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对电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梯事故一经媒体报道,常常会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完善和提升我国电梯安全的理论体系和治理体系,本文将脆弱性理论引入电梯安全领域,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提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绘制了全国电梯安全脆弱性预警图,提出了完善电梯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电梯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支撑。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成果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对电梯发展历史、安全相关理论及治理体系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对文中涉及的安全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脆弱性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从概念、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模型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电梯安全治理现状和问题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数据整理,从电梯产量、保有量、制造企业、维保企业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电梯产业发展现状。以中国、美国、韩国和香港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对比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分析了电梯安全监管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系统梳理电梯安全治理面临的十大问题和五大原因,找准电梯安全脆弱性的关键环节。第四章,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充分吸收联合国减灾委以及McEntire等机构和学者围绕脆弱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提出H(危险源)+V(脆弱性)=A(事故)的研究框架,对危险源、脆弱性与事故的关系进行了重构。通过分析电梯安全脆弱性影响因素,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框架模型,结合电梯安全治理的特点,对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标进行筛选和设置,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形成了四大方面28个指标构成的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VIKOR方法,以全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省的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以宁夏、内蒙古、辽宁、重庆、上海等5省为例,分析脆弱性差异的原因。再通过聚类的方式,对各省的脆弱性进行分级,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全国的电梯安全脆弱性预警图。根据脆弱性分级结果分级施策,提出了分级监管的思路和方案。第六章,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体系研究。从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四大主体出发,对电梯安全治理涉及的重要机制进行梳理,从而构建了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体系框架。以主体和机制为核心要素,充分考虑相关作用关系,将治理体系与脆弱性相互关联。在协同治理格局中找到有效遏制电梯脆弱性的关键控制点,通过结构方程构建脆弱性遏制模式,为电梯安全脆弱性的有效遏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明。第七章,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研究。以遏制脆弱性为目的,对电梯安全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政府主体出发推进元治,强调国家和政府在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从社会主体出发推进善治,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市场主体出发推进自治,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从公众出发推进共治,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安全领域的脆弱性模型,提出了“H(危险源)+V(脆弱性)=A(事故)”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模型,首次将脆弱性理论全面引入电梯安全治理研究领域。(2)识别了电梯安全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从易损性、易感性、抵抗力、抗逆力四个维度,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电梯安全评价的创新。(3)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VIKOR测算模型,计算出了全国各省市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聚类模型,提出了依据电梯安全脆弱性大小分级监管的新方法。(4)建立了基于脆弱性的电梯安全协同治理模型,系统的提出了电梯安全治理体系;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因素与协同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有效遏制电梯安全脆弱性的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