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职化是指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期待,而被动地履行父母角色的现象。亲职化作为个体成长早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现象,影响个体的人际图式,对人际关系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作用。大学阶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的重要时期,人际关系成长是该时期的重要课题。个体早期(儿童期或青春期)亲职化经验是否对其大学阶段人际关系满意度产生影响?哪些因素构成其影响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研究一采用修订的亲职化测量工具,对609名大学生进行回溯性调查,探究早期亲职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大五人格和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机制,并采用多群组分析比较有无恋爱经验的两组大学生在亲职化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中是否存在异同。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进一步以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情侣为被试,采集106对大学生情侣的成对调查数据,构建亲职化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主-客体互倚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修订的亲职化量表(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PQ)共24题,包括工具性亲职化、情绪性亲职化、不公平感三个维度。分别建立原问卷三因素模型、修订后三因素模型、二因素模型和单因素模型等四个竞争模型。模型拟合优度比较结果表明,修订后的三因素模型主要拟合指标最优,信度基本符合统计学要求。(2)大学生样本中,在亲职化各维度及其总分均显著低于理论中值,且均无显著的性别、年龄和恋爱经验的组间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工具性亲职化、不公平感和亲职化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另外,工具性亲职化与不公平感维度,恋爱经验与独生非独生的交互作用显著;不公平感维度,恋爱经验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和自我分化依次在亲职化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中起部分链式中介作用;采用多群组分析发现,恋爱经验不同的群体在链式中介模型中具有显著差异。(4)对大学生情侣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神经质与自我分化依次在亲职化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中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在主-客体互倚模型检验中,大学生情侣间存在显著的主体效应,伴侣效应不显著。本研究丰富了亲职化与人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进一步验证Jurkovic(2004)的生态—伦理观点和Minuchin(2013)的家庭界限理论,为更好关爱早期亲职化大学生和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