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新恢复系产量性状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kt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4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Ⅱ-32A、金23A、冈46A.和特A)和5个杂交稻恢复系(R402、R403、R405、R406和R527),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20个杂交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的三系杂交稻亲本的10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播始历期、着粒密度和单株产量)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遗传规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几个新育成的杂交稻恢复系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10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
其他文献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的首选措施。然而,由于抗源单一化、抗病基因的不合理使用和病原菌的频繁遗传变异,一个品种种植几年后往往“丧失”抗病性。近年来,黄淮麦区条中32小种成为优势小种就致使许多品种丧失了抗病性。针对这一世界难题,许多小麦条锈病工作者提出了增加小麦抗源多样性、丰富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设置棉花不同品种、水份、肥料、密度等多种处理,于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与采集冠层近地高光谱数据,收获时测定棉花产量,分析了光谱对不同LAI棉花冠层的响应及棉花产量与LAI相关关系,建立了棉花产量定量监测模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LAI与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与短波红外波段呈显著负相关,与近红外波段高光谱反射率呈显著正相关。LAI与棉花冠层微分光谱主要在蓝边(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