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变动,不管是在非洲拉美等不发达国家还是欧美等工业化发达的地区,非正规经济(IEC)和非正规就业(IEM)日益成为经济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在吸引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注意的同时,各国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转型期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结构调整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不仅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变化,也使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被打破,从而使非正规就业的迅速发展具备了各项条件。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非正规就业是结构变动的产物,包括工业化过程中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变动、城市化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它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给发展中国家发展非正规就业提供了新机遇。立足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对非正规就业形成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中国转轨时期为大背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变动为主线,并结合经济增长、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影响因素,从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的非正规就业形成理论,分析我国非正规就业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环境,论证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产生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总结出我国非正规就业形成的机理。文中首先述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展示了中国目前的非正规就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研究问题。接着,着重通过构建行政性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前提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造成就业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变动,从而为非正规就业创造的制度环境。在得出结论提出形成机理假设后,对“上海模式”中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浙江民营企业、沿海外资制造工厂以及高校扩招产生的四种不同非正规就业群体进行案例分析,验证并讨论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前景;最后根据分析得出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障碍和存在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较现实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