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膨胀直接导致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带来了能源不足、“垃圾围城”、化工产品供需不平衡等重大难题。我国为此迅速兴建了一系列公共设施,而与之对应的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却相对滞后。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频繁爆发,使我国陷入了“中国式邻避怪圈”。归其深层原因,首先是政府在决策前无法及时获知公众的需求,其次公众也不能及时得到即将建于家门前的邻避设施的重要信息。公民从个体反抗到群体抗议是一个逐渐发酵的过程,主要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引入公众参与模式,防止极端抗议形式的出现。通过对文献和理论的梳理本文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邻避设施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模式的探讨,理论研究缺乏对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和回馈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并分析了厦门、北京、台湾的三个地区的典型邻避案例,探讨了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模式。探寻案例中出现邻避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完善和补充现有理论,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公众参与邻避设施决策的特点与不足,得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邻避设施决策的公众参与模式。本研究认为,邻避冲突的起源是公民对于居住环境、财产安全等的保护,以及对知情权、环境权等的维护,是一个关于“小家”的问题。本研究建议我国公共管理者能在规避和解决邻避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且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大家”意识,为公众主动参与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也可为其他决策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