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苯胺单体聚合中的自催化效应和PANI的可掺杂特性,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乙烯/聚苯胺(PS/PANI)微球和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并以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作为电极材料,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了对爆炸物的电化学检测。
(1)PS/PANI核壳微球的合成:借助于静电作用和苯胺低聚物诱导作用,在羧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实现苯胺的聚合,从而制备了PS/PANI核壳微球。首先借助于苯胺正离子与羧基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把苯胺分子吸附到PS微球表面,聚合后得到表面含有较多苯胺低聚物的PS微球,然后,调节溶液的pH值至强酸性,利用苯胺聚合反应中的自加速作用,苯胺低聚物再次诱导苯胺单体在PS微球表面聚合,得到具有导电结构的PS/PANI核壳微球。相对于单纯的PANI纳米纤维而言,合成的PS/PANI核壳微球在水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从而使其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2)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爆炸物的电化学检测:基于PANI可掺杂特性,选取双功能化的聚(谷氨酸-赖氨酸)作为掺杂酸,借助谷氨酸片段上的羧基与PANI纳米纤维上的亚胺基之间的静电作用进行掺杂,从而使赖氨酸片段的氨基分布在PANI纳米纤维表面,得到表面含有较多游离氨基的PANI纳米纤维。并且通过电化学溶出伏安法,使用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作为电极材料进行对爆炸物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与PANI纳米纤维相比较,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对于爆炸物(三硝基甲苯,TNT)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3倍左右,同时使得TNT的检测限降低到1×10<-7>M。而且通过与爆炸物(三硝基苯,TNB)的对照实验比较,我们发现具有不同结构的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在本实验中具有不同的伏安特性,表明基于聚(谷氨酸-赖氨酸)掺杂的PANI纳米纤维同时增强了对爆炸物检测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