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屠杀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屠杀不仅是二战时期发生在犹太民族身上的一场浩劫,更是现代人类灵魂深处一道不可愈合的精神伤痕。在“不可言说”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以大屠杀为主题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该类作品让儿童读者既能在大屠杀的语境中安全地思考种族、道德等问题,又能在儿童文学的领域内审视大屠杀的本质。以色列作家尤里·奥莱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奥莱夫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儿童文学语境下大屠杀书写的整体面貌,为儿童文学与大屠杀文学都提供了十分优秀的范本。奥莱夫主要采用了副文本、儿童视角与框架性沉默三种叙事策略来表现大屠杀,在叙事层面上架构了一个不会对大屠杀产生歧义与曲解的文学空间。他通过副文本强调了历史真实性在此类作品中的首要地位,透过儿童视角呈现了一个道德说教与成人经验被悬置的世界。框架性沉默则保证了儿童读者在了解并反思大屠杀时的安全位置。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奥莱夫以真实的事件为底本,尽可能地将宏大的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通过大量的生活、文化、心理细节展现了大屠杀时期犹太儿童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们对于回归日常生活的渴望。在人物塑造上,奥莱夫没有把民族或种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回避人性中真实的部分,反而着力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探讨了人在大屠杀这样的极端环境中的伦理责任。奥莱夫没有受限于儿童文学中的“归家”范式,关注了大屠杀期间犹太儿童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归家”的困境。大屠杀中,犹太儿童必须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以求得生存机会。这种多重身份的模糊性使他们陷入了认同危机,并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屠杀结束以后以何种身份回归家园。奥莱夫真实地表现了犹太儿童在躲藏纳粹迫害与回归家园的艰难与迷茫。他认为:只有以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同胞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整个犹太民族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理想中的家园。
其他文献
对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村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岭南村落梳式布局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并对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村落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研究
在新课程的语境下,“春蚕”、“蜡烛”、“春泥”、“一桶水”、“工程师”、“园丁”等传统教师隐喻已不足以描绘理想的教师形象。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教育实践踏入了“工程
通过甲基卡花岗岩体及伟晶岩脉实测剖面,研究其岩石学特征,分析其其构造背景及物质来源。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以中-细粒结构为主,可见白云母、黑云母等矿
网络删帖是国际通用的网络管控手段。网络删帖属于新闻(信息)传播"刊后追惩制"范畴,呈现出即时性、规模化、商业化、智能化等特点。不当删帖和有偿删帖危害社会和网络环境,由
天台县发展放养土鸡已近20余年,为感官评定天台土鸡肉的风味,特选择符合无公害要求、不限日龄、相同饲养环境的参赛土鸡12组(每组2羽),进行白切鸡(色、香、味、型)和鸡煲(鸡
介绍了羰基铁粉生产工艺中的两大关键技术改造:原料CO来源改造和汽化装置改造,将传统工艺的焦炭制气间歇式生产模式变为连续式生产,同时解决了汽化器结垢难以清理的问题。改
<正>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但唯有母爱是个特别。母爱亘古不变,绵绵不绝,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纯净悠远……。也许,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