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屠杀不仅是二战时期发生在犹太民族身上的一场浩劫,更是现代人类灵魂深处一道不可愈合的精神伤痕。在“不可言说”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以大屠杀为主题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该类作品让儿童读者既能在大屠杀的语境中安全地思考种族、道德等问题,又能在儿童文学的领域内审视大屠杀的本质。以色列作家尤里·奥莱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奥莱夫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儿童文学语境下大屠杀书写的整体面貌,为儿童文学与大屠杀文学都提供了十分优秀的范本。奥莱夫主要采用了副文本、儿童视角与框架性沉默三种叙事策略来表现大屠杀,在叙事层面上架构了一个不会对大屠杀产生歧义与曲解的文学空间。他通过副文本强调了历史真实性在此类作品中的首要地位,透过儿童视角呈现了一个道德说教与成人经验被悬置的世界。框架性沉默则保证了儿童读者在了解并反思大屠杀时的安全位置。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奥莱夫以真实的事件为底本,尽可能地将宏大的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通过大量的生活、文化、心理细节展现了大屠杀时期犹太儿童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们对于回归日常生活的渴望。在人物塑造上,奥莱夫没有把民族或种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回避人性中真实的部分,反而着力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探讨了人在大屠杀这样的极端环境中的伦理责任。奥莱夫没有受限于儿童文学中的“归家”范式,关注了大屠杀期间犹太儿童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归家”的困境。大屠杀中,犹太儿童必须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以求得生存机会。这种多重身份的模糊性使他们陷入了认同危机,并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屠杀结束以后以何种身份回归家园。奥莱夫真实地表现了犹太儿童在躲藏纳粹迫害与回归家园的艰难与迷茫。他认为:只有以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同胞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整个犹太民族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理想中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