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提高对小儿VMC的认识。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诊断为心肌炎并住院治疗的347名儿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胸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347例心肌炎患儿,男性217名,女性130名,年龄1月1天~15岁7月,平均年龄为3.47±4.03。有明确前驱感染史者318例,其中呼吸都感染201例,消化道感染26例,二者合并感染91例。临床表现多以烦躁不安,心前区不适,活动量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但轻者可仅有前驱感染表现,重者出现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呈爆发性起病。多数患儿心脏查体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律不齐。各项辅助检查异常结果所占比例为:心电图93.1%,心肌酶谱88.4%,心脏彩超82.0%,24小时动态心电图73.5%,肌钙蛋白I37.5%。所有患儿均采用综合、对症疗法,对于重症患儿同时给予大剂量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一名患儿于入院时即存在III度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阿斯综合征于入院当天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患儿心率逐渐恢复。全组无死亡病例,治愈104人,好转出院243人。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起病数天到数周前大多有前驱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临床症状不典型且轻重不一,多数患儿可于心脏查体发现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等异常心脏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超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24小时动态心电图除可发现短暂心律失常外,还可便于发现疾病对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情况。治疗方面,早期、综合、对症治疗是关键,对于重症患儿,可考虑使用静脉激素、丙种球蛋白控制炎症反应,而伴发了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的患儿,应早期植入起搏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若能早期诊断,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