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域生态廊道具有促进能量和物质流动、保持生态基础服务、指导生态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发展等功能。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省域生态空间破碎和生态服务下降。亟需建设具备导向和不可替代特性的省域生态廊道来进行提升。学术研究和政策导向均为其研究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构建方法层面,尚存在不能进行空间管控和落地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优化研究。传统的廊道构建方法多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分为“源地选取-阻力面构建-路由识别”三步,能够较为科学地识别生态廊道路由,但要实现对土地和空间的管控,仍存在如下问题:(1)源地、阻力值和宽度判定受到较强的主观影响,缺乏客观依据;(2)识别得到的廊道路由存在冗余;(3)不能与土地利用规划契合,不易建设管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搭建综合评价因子体系,结合边介数和土地利用因子,在MC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MCR-IEL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Impact factor-Edge betweenness-Land use,MCR-IEL):(1)从空间格局、网络结构和生态服务三方面筛选省域生态廊道功能影响因子,搭建综合指标体系,减少模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2)基于廊道边介数提取MCR方法识别得到的潜在路由中的骨干部分,完成省域生态廊道的概念规划;(3)本着多规合一的思想,基于土地利用因子计算生态廊道宽度,使其能够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管控规划契合,最终完成概念性规划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转变,实现省域生态廊道对省域土地和空间的管控。本研究提出的MCR-IEL模型优化了MCR模型用于省域生态廊道建设时存在的“主观、冗余、概念化”的问题,提供了更加科学、简明可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构建方法。本文以广东省为范例,识别省域骨干路由,构建省域不可替代生态廊道,通过实践和对比验证了MCR-IEL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分析省域生态廊道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应平衡生态源地在省内的分布,注重建设用地聚集区的生态修复”的优化策略。为我国省域及相近尺度的生态廊道构建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为完善生态廊道构建方法体系提供了理论补充和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