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国家领导人引经据典的讲话、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等,无不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诗词已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以其自身的典雅优美的风姿、海纳百川的气度、四两拨千斤的睿智等赢得了人们的追捧和热爱。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有着诗一样年龄的高中生对古诗词却是兴趣索然,他们能熟练背诵的古诗词少之又少,对古诗词美妙、深邃的意蕴鉴赏更是无从谈起。他们对于很多古诗词句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模棱两可的认知,很难让他们说起话来出口成章,更不用说借用或有创新的化用了。任何现象都是事出有因,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冷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笔者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可推卸。如果老师对古诗词重视,讲解方法尊重学生的需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会被熏陶的诗意浓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古诗词鉴赏课上的是枯燥无味,鉴赏方法简单、单调,要么是自己一人在讲台上满堂灌似的讲的口干舌燥,要么是生硬的串串古诗词大意,再要么就是让学生毫无感情的读读背背而已。像这种没有任何激情波澜、没有任何思维碰撞的火花、没有任何悬念生成的授课模式,不但培养不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反而会扼杀他们对古诗词仅有的兴趣,基于此,要想让古诗词鉴赏课上的具有诗情画意,要想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激活思维,激活课堂,让古诗词鉴赏课堂具有诗的灵性,具有词的妩媚。笔者从教11年,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像资深的老教师请教经验,不断的深入课堂观课、听课等,慢慢的也积累和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斗胆借此写毕业论文的契机,简述一二,还望能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方面尽绵薄之力。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个大部分。在绪论里主要阐述了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内涵界定。第一部分为高中生古诗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以菏泽一中为例,其调查主要采用抽样问卷法、谈话法、评价分析法和实践检验法,共调查了480名学生和92位老师,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调查结果,之后又做了详细的分析与反思。第二部分为高中生古诗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这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是“搭建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拓宽思维,多元解读古诗词”、“实现审美感知与理性思考的对话”。其中在“搭建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里,主要展示了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活动,即“我爱记诗词”背诵比赛活动、配乐诗词朗诵会及写诗、作词活动,这三种活动都不同程度的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培养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打好了基础;为打开学生思维,多元解读古诗词,笔者和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探索,即“诗画互解,激活想象”、“同课异构,多维鉴赏”、“激活思维,创新解读”;鉴赏古诗词必须深刻、到位,必须对古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感知这一层面上,为此,在讲解《唐诗宋词选读》时,菏泽一中的语文老师们研究出了几种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多层解读,深挖内涵”、“重组教材,分类解读”、“开设校本,潜心研修”、“走进写作,以诗绘文”。这些教学模式活泼、新颖,可操作性强,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以上是这篇论文的关键部分,虽说有点浅显,但确实是笔者呕心沥血之作。论文的第三部分为笔者所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案例与分析,这些案例真实、有效。最后为本论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