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数百年来以《聊斋志异》为素材的艺术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下,以影像传播媒介的呈现最为丰富。影像传播媒介具有快速化、娱乐化和简易化等特征,从《聊斋志异》小说到再创作的影视剧,彰显了文学与影像传播媒介之间互相融合的复杂关系。其中,文学作品自身的成就支撑起影像呈现的空间,影像表达的规律也拓展着文学底本的影响力。可以说,根据《聊斋志异》小说再创作的影视剧对原作改编的角度、程度是繁复多样的,也是深具意味的。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前影像时代的《聊斋志异》。在前影像时代,视听艺术的表达促进了小说的流传,推动了后世影视剧作品的产生。本文对蒲松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溯源,总结前影像时代《聊斋志异》文字纸本传播的三种类别,按照时间顺序具体阐述抄本、刻本、译本的纸本传播。本文阐述了《聊斋志异》的图画纸本传播,对《聊斋志异图咏》进行了全面介绍,分析了其文图意指和创作原因,说明《聊斋志异》文字及图画纸本二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小说的流传经历了一个由小众到大众、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分析图画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聊斋志异》的舞台戏曲传播,展示了《聊斋志异》从文字表达到舞台戏曲传播的递进发展进程。第二部分,《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媒介阐释。影视媒介对《聊斋志异》的阐释让小说的意义空间有所扩充,小说的视听体验感被不断放大。本文对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阐述了《聊斋志异》由文学底本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影视剧本的二次创作。说明《聊斋志异》影视剧本在两种文本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分析小说中男性、女性、异类形象的影视表达特征。深入小说内部,探讨影视媒介如何对小说场景进行呈现。分析在视听化表达小说的实践中,小说传统思想、世俗审美以及民俗书写的影像继承。第三部分,《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故事范型。通过对小说进行提炼,影视剧借鉴小说的内容类型完成影像叙事。男女相处的心理景观和社会大众的生活交往成为《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内容核心。在由家庭到社会、由个体到群体的考察中,本文从影像叙事的角度分析影视剧在故事呈现上与小说的异同。对影视艺术如何选择小说故事内容进行了阐述,说明小说文本适应于影视改编的内容特征。第四部分,《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艺术手段。影视艺术具体的改编形式拓展了《聊斋志异》影视剧作品的容量,不同艺术手段的运用丰富了人们对文学底本的认知。从影视艺术的内容选择到形式表达,本文对《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艺术手段进行探讨。说明影视情节结构、影视音效、影视镜头的艺术化特征,清晰呈现影视剧以何种具体形式展现小说。第五部分,《聂小倩》的个案研究。在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中对前述研究所得进行分析与拓展,梳理了聂小倩故事影像传播的历程及其规律。在呈现《聊斋志异》内容层面,电影及电视剧两种不同影视媒介有其各自特点,电影注重画面内涵的艺术呈现,强调梦幻的视听感受,电视剧则以内容浅近的写实特征吸引大众。《聊斋志异》影像传播的百年历史印证了其作为文言小说的文学经典性,说明《聊斋志异》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可以相互赋能、交融发展的,为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