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较为常见的骨性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面貌及功能,对于生长发育已经停止的成人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下切牙的代偿性舌向倾斜常常导致其唇侧骨板较薄,出现牙龈退缩,严重者甚至牙根暴露;在通过术前正畸将下切牙唇展去代偿后,又易于出现牙槽骨丧失、骨皮质裂等不良并发症。对此问题,既往研究中学者们多应用X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但精确度不高。本研究拟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三维方向上准确定点,测量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人群下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下切牙去代偿后,进一步观测其牙槽骨变化情况,为临床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与牙槽骨关系的评估及矫治方案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与正常牙合者进行比较,并观察正畸去代偿前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并对正畸治疗后牙槽骨外形的变化进行预测。方法:实验一: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23.7岁),以及10例正常牙合成人(男性5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24岁),进行下切牙区牙槽骨CBCT摄片。对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下切牙唇倾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实验二:.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9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人群比较结果显示: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较近(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2.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①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②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③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④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较窄且附着高度低。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