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客观调查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前瞻性探究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膝骨关节炎常见的症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作“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量表”,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通用问卷调查、数字化采集舌面像的方式,采集人口学特征,病情资料并建立相应数据库,将采集到的资料建立成数据库,通过公式计算各症的分布频率(百分比)=每个症的定量分总和÷N(样本量)*100%,去除分布频率低于5%的中医症状,使用SPSS18.0软件对剩余的分布频率不小于95%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的每类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找出每一类的主要症状,结合临床及专家意见,进行中医辨证命名。以此探索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类型,并分析其分布规律。3研究结果3.1一般情况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共收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7例(339膝)。男性48例,女性159例,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在47~80之间,平均年龄64.35±9.33岁;女性平均绝经年龄46.02±3.33岁;主要以单侧或双侧膝关节疼痛为主诉就诊,单膝75例(左侧35例,右侧40例),双膝132例;病程3周~25年,平均病程4.67±4.78年。其体重指数在19.40~35.16之间,平均值为26.87±3.41kg/m2。3.2临床资料本次调查中,2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肾阳虚证最多占45.41%,气滞血瘀证占40.58%,脾虚湿泛证14.01%。中医证型与性别无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证型人群均有所增加,主要聚集在51至71岁之间。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在K-L分级Ⅱ级、Ⅲ级中所占比例较高,而脾虚湿泛证在K-L分级Ⅲ级、Ⅳ级中所占比例较高。脾虚湿泛证的平均VAS评分最高。结论1中老年、女性、体重指数高于标准值是膝骨关节炎高发因素2中度、重度疼痛是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3膝骨关节炎分为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泛证3种。其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