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当前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化肥、农药、调控剂等化学制剂的应用也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一些肥害、药害现象也层出不穷,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隐患。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化学制剂危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减少化学制剂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为正确使用化学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水稻秧田期和本田期分别对化肥、调控剂、除草剂等共7种化学制剂进行了不同剂量的对比研究,通过形态、生理、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观察、测定、分析,探索水稻受害表现、症状和内在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秧田期施用丁草胺除草剂时,当其浓度达到4倍推荐剂量时,植株的秧苗素质便明显低于对照,当浓度达到8倍推荐用量时就已产生较严重的药害,当施用浓度为推荐剂量的16倍时,药害表现更加严重,植株矮化,秧苗参差不齐,分蘖不能发生。将丁草胺处理的秧苗移栽到大田,药害严重的秧苗明显受到影响,表现为缓苗慢,植株矮小,分蘖减少,生长速度慢,干物质积累少。同时发育受到影响,减叶现象严重,最终产量降低。2.丁·扑合剂集中了丁草胺和扑草净两种除草剂的优点,除草效果优于丁草胺,但药害程度也比丁草胺更严重。当施药倍数为推荐剂量的4倍时秧苗素质便显著降低,其对植株的影响虽不致产生过多的黄叶,但却严重抑制了株高,也导致了百株干鲜重的降低。移栽大田后,株高仍是受到影响的指标,且分蘖减少严重,千粒重增加,产量降低。3.壮秧剂是育苗营养土的调制剂,主要起调酸、调肥和杀菌的作用。本研究在施用了推荐倍数的16倍时,秧苗生长依然旺盛而健壮,并未因为浓度高而受到影响。说明壮秧剂对水稻育苗过程来说,是比较安全理想的化学制剂,用量幅度相对宽泛,通常情况可以放心使用。4.在秧苗二叶一心期即“离乳期”追施的硫酸铵,一旦过量对秧苗会产生致命的伤害。当施量为推荐剂量的2倍即150g/m2量时,植株就已表现出轻微的“烧苗”现象,绿叶数、分蘖率均显著下降,当施量为推荐剂量的3倍时,植株叶片甚至干枯、萎蔫、迅速失水,难以恢复。随着施量的增加,烧苗现象越来越严重,植株萎缩直至死亡。5.苄嘧磺隆是防除水稻田间阔叶草的常用除草剂。当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10倍时,倒一叶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但这一过程持续期较短,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水平。当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30倍时,这一现象持续时间最长,大约为15d。高浓度除草剂的施用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有显著的提升,在不产生药害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苄嘧磺隆的浓度有助于田间杂草的防除。单一药剂苄嘧磺隆的施用,浓度为推荐剂量的10倍以内时对植株都是比较安全的。6.吡嘧磺隆与苄嘧磺隆属于同一类除草剂,杂草的防除效果一般强于苄嘧磺隆,当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的10倍、16倍时,田间无杂草,水稻产生轻微药害。施药前几天植株不分蘖、不长高,叶尖变黄,处于生长停滞的状态,之后逐渐恢复。单一药剂吡嘧磺隆的施用,浓度为推荐剂量的5倍以内时对植株都是比较安全的。7.稻田中除了阔叶类莎草科杂草外还有稗草,二氯喹啉酸就是专门防除稗草的除草剂。它对水稻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在返青期施用时,当施药量为推荐剂量的10倍时田间没有任何禾本科杂草;在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20倍时倒一叶的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但是一周左右便恢复正常。在拔节期施用时,当施药量达到8倍推荐剂量时就会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返青期施用单一药剂二氯喹啉酸,浓度为推荐剂量的10倍以内时对植株都是安全的,拔节期施用单一药剂二氯喹啉酸,浓度不要超过推荐剂量的4倍,否则会严重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