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溶液体系电极界面过程动力学及传质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电化学的特征之处在于,一是所涉及反应普遍为多步骤、多电子的不可逆电极过程,这些反应的电流?电势(j?E)关系是传统电化学中的薄弱环节,制约了对环境溶液体系中电极反应的研究及应用;二是环境溶液普遍为稀溶液,包含多种传质限制因素。为此,本论文围绕环境溶液体系电极界面过程,逐步递进地研究电极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反应物传质过程、以及H+/OH-传质过程,由简入繁地建立界面过程的系列j?E数学方程,发展出相应的j?E关系解析方法,重点揭示稀溶液介质条件下氧传质过程及H+/OH-传质过程的传质效应。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多步骤多电子电极反应方程电极反应动力学方程是实现j?E关系解析的基础,并获取关键参数。由于多步骤多电子电极反应方程的缺乏,制约了环境溶液体系电极反应的研究及应用。i)针对单一限速步骤的多步反应过程,推导出一种多步骤多电子电极反应的普遍方程形式。将所推导的方程应用于不可逆反应,建立了一种包含反应物传质作用的不可逆电极反应新方程,该方程可以在形式上统一Butler?Volmer方程、Tafel方程以及Koutecky–Levich方程,是这些方程的基本形式。ii)在不可逆电极反应方程基础上,发展了两种极化曲线的分析方法:一是通过方程对极化曲线全范围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α,j0和KOx三个基本电化学参数,其中,α和j0结果优于Tafel拟合方法,KOx vs.w-1/2的线性关系可以取代传统Koutecky–Levich方程的拟合功能,并对电极结构关联的反应物传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了多孔电极的传质正效应现象。这一方法为界面电子传递和反应物传质过程分析提供了可靠方法。二是运用不可逆电极反应方程的导数极值分析,建立了一种极化曲线导数极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发现极化曲线的导数极值点,为电子传递和反应物传质达到活化作用平衡的动力学特殊状态点,该点对应的峰电位即为半波电位,峰值则是反应的活化速率特征参数。通过这种推导,建立了半波电位和峰值的电化学关系式,从而可以实现反应的定量分析。该理论阐明了不可逆电极反应半波电位的物理意义,即界面电子传递与反应物传质的活化平衡电位。(2)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机制与氧传质效应氧还原反应(ORR)是环境中最常见的复杂不可逆电极反应之一,对于污水处理电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氧传质效应是ORR的重要制约因素。i)在前述j?E方程基础上,建立了以H2O2为中间产物调控的ORR模型,即H2O2调控机制模型,定义H2O2形成和还原过程电流比值作为ORR反应倾向性的量化参数。该模型表明,H2O2是ORR不可避免的中间产物,任何影响H2O2形成、还原和扩散三个子过程的因素,都可能对ORR产H2O2进行调控,并获得了有力的实验支持:1)Pt系催化剂也能且大量产生H2O2,证实H2O2是ORR不可避免的中间产物;2)催化剂负载量和离子特性吸附均能调控H2O2的产生,并由H2O2调控机制给出统一解释,即H2O2形成过程的活性比H2O2还原过程更依赖于催化剂负载量。这一研究成果为ORR的选择性应用提供了催化剂以外的调控思路。ii)针对空气阴极这种最广泛的ORR电极形式,提出了一种空气阴极透气性的测试方法和压力可控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实现透气性与电极性能间依赖关系的定量考察,并建立了空气阴极的氧传质模型。表明,透气性是调控氧传质控速步骤的关键参数:在低透气性下,氧气传输为控速步骤,电极性能受到氧传质限制;当透气性超过一定阈值,溶解氧扩散成为控速步骤,从而消除氧传质限制,是空气阴极高效工作并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经济高效、易于大规模制备的防水膜组装的空气阴极制备方法。(3)H+/OH-传质的稀溶液介质效应由于环境溶液介质的弱酸、弱碱、弱缓冲能力,H+/OH-传质在电极表面形成显著p H梯度,从而影响反应速率和进程,在电极反应中造成额外过电势,被称为p H过电势。与氧传质不同,这种作用存在于所有包含H+/OH-参与的界面反应过程中,是稀溶液的基本介质效应。围绕这一问题,首先研究H+/OH-传质与p H梯度的作用关系,解决反应体系的介质调控问题;其次阐明p H梯度与p H过电势的作用关系,为理解电极反应的p H梯度作用提供动力学基础。i)建立了H+/OH-离子的直接传质方程,通过计算绘制了非缓冲溶液体系下的j?p H关系图形,阐明了H+/OH-离子传质作用的基本规律。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具有对称的j?p H关系,酸性条件下的H+传质控制区和碱性条件下的OH-传质控制区具有完全不同j?p H规律,溶液p H在5–9范围内时,j?p H关系基本重合,反应极化曲线没有差异。将j?p H图形与E?p H布拜图结合,可以为广泛的界面反应提供p H作用的全景视角。ii)推导了缓冲物质(酸碱离子对)的传质方程,揭示了传质要素与反应电流间的定量关系。缓冲物质浓度和扩散系数、以及传质条件,共同决定缓冲物质的最大传质电流,表征缓冲物质传质快慢的速率特征,缓冲物质解离常数(p Ka)和溶液p H则决定缓冲物质在溶液中的缓冲状态。缓冲介质的总传质过程满足加和原理。将缓冲物质传质方程与H+/OH-离子传质方程相加,就组成缓冲介质的综合传质模型。通过传质极限电流与溶液p H和缓冲物质浓度的关系,可以实验评估缓冲物质的关键传质参数(p Ka和mHA)。将模型方法应用于典型缓冲溶液研究,结果与模型关系完全一致,可以解析缓冲物质的传质特征和工作范围。iii)在非缓冲溶液体系下,建立了包含p H过电势的电极反应方程,证明p H梯度的作用包含两方面,并由ORR和析氢反应进行了有效验证。一是p H梯度引起平衡电势变化,被称为Nernst p H过电势,是p H过电势响应的共性特征;二是p H梯度会影响反应活性,将电子传递系数表示为p H的函数(αp H),是造成不同反应间p H过电势响应差异的个性特征。将αp H函数处理为表观常数,提出了一种简化方程,发展了一种包含p H过电势极化曲线的非线性拟合方法。综上内容,本论文围绕环境溶液体系电极界面过程,建立了多步骤多电子电极反应的普遍方程形式,提出了不可逆反应的分析方法,并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了ORR的动力学机制及氧传质效应研究、以及稀溶液介质的H+/OH-传质作用研究。相关成果可以为环境领域的电化学研究提供j?E关系处理的动力学框架/范式,以及稀溶液介质调控的数学理论。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毒性分析是评估多种化合物互作特性和揭示潜在复合毒性风险的重要研究方法,它对科学评估实际环境中污染物混合体的毒性效应化合物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邻苯二甲酸酯(PAEs)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等健康风险,美国环保署(USEPA)已将其中6种PAEs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药品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类新兴污染物,具有对水生环境产生健康危害的风险。目前,已发表的报道很少深入揭示这些
外泌体是一种能被各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直径大小在30-200 nm之间。外泌体在生物体液中的分布范围很广,在血液、尿液、泪液、唾液、脊髓液、乳汁、精液、腹水和羊水中均能发现它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外泌体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转移。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样相对简单,外泌体作为液体活检中一种很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有望应用于临床中的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当前,纳米粒子示踪技术对于
随着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由亚波长单元结构组成的超构表面(Metasurface)实现了光学设计原理的新突破,并且提供了全新的光学调控手段。其中,超构透镜(Metalens)作为典型的一类应用,具有极轻薄的结构特征,而高性能的超构透镜有希望投入实际的应用生产中,改善现有的光学系统。本文围绕超构透镜的加工制备和性能开展系统研究,针对不同的材料体系下超透透镜的性能提升及应用场景需求,进行了微纳加工工艺的
因化石燃料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日愈加重,氢能由于清洁性、可再生性以及储能高等特点,成为了人们的研究重点。传统的电解水制氢体系因成本高、淡水资源压力大以及耗能高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其在工业化方面的大范围应用。因此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发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体系以及降低能耗的催化剂。本文以钴基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基础,探究钴基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电解制氢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水热合成和低温
伸直链晶体(ECC)具有高熔点和高结晶度,是聚合物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晶体结构。传统上ECC结构需要在高压高温下由熔体结晶获得,工艺条件苛刻,难以批量制备。我们课题组基于包合物结构前驱体的方法,实现了常压下,粉末状ECC材料的制备。本论文以聚(ε-己内酯)(PCL)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样的思路制备了PCL-ECC材料,探索PCL-ECC粉末加工为高强度材料的工艺。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我们通过包合物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带来了全球气温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光催化还原CO2可以利用太阳光将CO2转化为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碳氢化学产品,被研究者们寄予厚望。其中,n型半导体CeO2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对CO2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且丰富可调控的表面氧空位,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CO2还原光催化剂。但是,CeO2存在禁带宽度较大,电子传导率差且高温下
α-烯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以合成高级润滑油基础油、燃料油润滑油的添加剂、还可以合成高性能塑料、高级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重要的化工产品。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大,对于α-烯烃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乙烯齐聚法作为生产低碳α-烯烃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利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以镍为金属节点的1D-S-Ni(单镍)、1D-D-Ni(双镍)、1D-M-Ni(多镍)和1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2过度排放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如何缓解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CO2的捕获和转化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望缓解这一问题的途径。将捕获得到的CO2输入到地下地质构造中永久封存是一种选择,而如何再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实现高价值化利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将CO2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主要方法有光催化、电催化、加氢和化学固定。特别是,光催化CO2还原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无需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造就了世界上最高、体积最大的青藏高原,然而高原与周缘块体深部结构、相互作用时的变形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为此,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为例,采用了该区域目前最密集的台阵数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地震学方法,包括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反演、接收函数反演地壳各向异性以及面波各向异性成像来研究高原东缘壳内不同深度的结构和变形特征。同时结合了前人在该区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来约束高原东缘不同
聚碳酸酯(PC)具有优异的透光性、抗冲击性以及热稳定性,现已成为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消费增速最快的塑料。传统的PC生产工艺因使用到剧毒光气正在逐渐被取代,因此,开发环保、绿色的PC合成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碳酸二甲酯一步法是更加经济环保的PC合成工艺,然而碳酸二甲酯与双酚A反应转化率低、甲酯化产物选择性差,限制了高分子量PC的合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乙酰丙酮金属盐催化碳酸二甲酯与双酚A合成P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