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几个典型冷泉区浅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甲烷和溶解无机碳循环估算及甲烷渗漏模式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泉是一种富甲烷流体快速渗漏到海底,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的环境。在这类环境中发生的与碳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主要为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产甲烷作用、甲烷缺氧氧化、自生碳酸盐岩沉淀。这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全球碳封存、营养元素循环、气候变化和生命演变影响重大。本文通过采集南海神狐、东沙、琼东南、北康盆地112个站位的沉积物孔隙水数据,结合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旨在探讨南海各冷泉区域碳周转速率分布及总体碳转化状况。同时,结合海洋四号沉积体的沉积物特征和孔隙水模拟结果,探讨甲烷的渗漏模式。根据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获得神狐、东沙、琼东南三个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的空间分布。神狐地区有机质降解速率呈现明显北西-南东走向,而甲烷缺氧氧化速率和自生碳酸盐岩沉淀速率呈现微弱的北西-南东走向。这种分布趋势主要受到神狐地区峡谷-脊交替的地形特征影响。东沙有机质降解呈现明显东高西低趋势,东部高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主要受黑潮或台湾陆源输入影响。东沙东部高甲烷缺氧氧化速率主要受到主动大陆边缘和更多甲烷来源途径的影响。东沙地区自生碳酸盐岩沉淀速率分布和甲烷缺氧氧化分布类似,也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琼东南地区有机质降解速率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这种分布趋势与有机质的来源和迁移历史相关。琼东南北部的甲烷缺氧氧化速率和自生碳酸盐岩沉淀速率高于南部,这种分布趋势的原因为北部气烟囱、断层、泥底辟等构造为浅表层沉积物提供了充足甲烷气源。综合所有计算结果,有机质降解速率、甲烷缺氧氧化速率和溶解无机碳溢出通量在各冷泉区域的比较趋势为东沙>北康>琼东南>神狐。有机质降解速率的比较趋势主要受有机质来源、沉积速率、黏土矿物组合等影响。甲烷缺氧氧化速率和溶解无机碳溢出通量的比较趋势主要和水合物分解或气泡溶解所提供的甲烷有关。自生碳酸盐岩沉淀速率在四个研究海域相差不大,其中琼东南的沉淀速率稍高于其他3个区域,目前认为这与所采用的沉淀速率常数有关。溶解甲烷溢出通量计算结果显示,琼东南>东沙>北康盆地>神狐。与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冷泉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和碳溢出通量比较,本次研究的南海四个海区的碳溢出通量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速率总体和被动大陆边缘冷泉区一致。根据海洋四号沉积体岩相分析,两个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中包含多段浊流沉积。结合该地沉积物中碳酸盐岩含量和地震图像证据,海洋四号沉积体可能为块状搬运沉积体。本地区孔隙水离子剖面存在非局部属于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表层孔隙水离子浓度值和海水中离子浓度值接近。综合分析多种离子剖面数据,推测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为甲烷瞬态渗漏。通过孔隙水非稳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两个站位中甲烷渗漏事件大约分别发生在160年和200年前,流体对流速度分别为5 cm yr-1和3 cm yr-1。根据冷泉生物和表层水合物的分布,可以推断甲烷有可能在中心渗漏遭遇封堵之后会向周边站位渗漏。
其他文献
电磁散射特征调控技术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散射波的灵活控制,亚波长结构作为一种新奇的人工电磁材料,为电磁散射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从神奇的隐身衣,到发展已久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缩减材料,都少不了亚波长结构的身影。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超构表面,因其设计简单、容易加工且具有低剖面的优点,在电磁散射调控领域潜力巨大。但此类散射调控器件仍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克服,比如带宽
随着微光夜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微光成像器件和成像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了解决CCD在低照度下成像信噪比难以提高的问题,先后产生了真空光电器件和全固态微光成像器件。而全固态微光成像器件EMCCD采用特有的“片上增益”技术,使其具备了高帧频、高量子效率、低等效读出噪声等优良特性,备受微光成像领域的青睐。而采用多抽头输出的EMCCD更是大大提升了读出速率、降低了等效
随着高嘌呤食物摄入的不断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西药治疗主要以促进尿酸排泄和消炎止痛等药物为主,副作用较大,且病情易反复。临床上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本文从针刺配合药物、放血疗法、贴敷、火针、针刀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反演问题贯穿于地质学科的几乎每一个分支。地质学中的反演问题,指通过观察现存的地质现象,反推地质历史事件;或通过在地表测量的地球物理场信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地质学反演问题面临的一大难点,在于反演结果的多解性——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作用过程,有可能导致相同的最终产物,因此对地质现象和勘探资料的解释并不唯一。本文采用计算机正演模拟方法,调查并研究了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结果表明,即使对于非线性的反演问题
花岗岩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作为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花岗岩的成因与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中国东南沿海在中生代发育了大规模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然而,该区域内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却一直存在争议。为深入探究花岗岩的源区、岩浆演化与热液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该区白垩纪平潭侵入杂岩体和漳州侵入杂岩体,在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
玄武岩起源于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其地球化学特征是源区组成、熔融温压条件和演化过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相对于起源对流软流圈的正常洋中脊玄武岩(MORB),洋岛玄武岩(OIB)通常形成于热点或地幔柱,在元素-同位素组成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再循环地壳物质的贡献。然而,在大陆内部也广泛存在小规模的OIB型板内玄武岩,其岩浆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背景备受争议,其中最核心的分歧在于岩浆源区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
火山是连接地球内部系统和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纽带,其起源地球深部岩浆活动,通过火山作用直接影响地球表层各圈层。作为火山作用喷发的重要产物,火山灰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其在地层对比和重大地质事件年代学、火山地质灾害、全球变化及生物灭绝事件等方面取得众多重要进展。目前对于火山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火山学、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等方面,对于第四纪以前的火山灰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地层界线和重大地质事件的
地球内核在冷凝过程中释放潜热,并结合流态外核对流驱动地球发电机产生地球磁场。同时,内核冷凝过程中也为地幔对流提供部分热量,进而推动了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因此,内核是理解地球内部运作的关键,而了解内核各向异性和不均一性的细节信息则为我们理解地球动力学演化、物质成分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首先,本文系统地收集了1991年到2014年全球、区域和临时地震台网的地震数据,利用PKPBC和PKIKP的相
火山灰年代学是研究火山灰的地层、年龄、地球化学及其分布范围的一门学科。火山灰年代学利用火山灰等时标志层对分布广泛的地质、古气候和考古记录进行地层关联和精确定年。东亚地区的古环境变化主要受亚洲季风控制,区域内的古气候记录对于我们理解亚洲季风的动力学十分关键。重要的是,东亚是一个火山活跃的地区,因而具有提供数量可观的火山灰标志地层的潜力。结合上述两点,该区域是使用火山灰标志层来同步古气候记录的理想区域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跟上发展的潮流,国际关系学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现实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该学科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为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文本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海伦·米尔纳与达斯汀·廷利合著的国际关系学著作《相得益彰: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Sailing Te Wh ater’s Eged:The Domestic Politicsof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