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内容,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体遗迹,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发展的轨迹,它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性,是人类自己深刻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因此,切实做好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多样性、强调文化的独特性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地位相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物质载体才能存在,而物质文化遗产又因为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才被世人所认同,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时候,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做到“形神具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是这些挫折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全球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也在逐渐趋于完善,新的理论和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也相应的增加。如“生态博物馆”,这一理念的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与传统博物馆单一且呆板的保护模式不同,生态博物馆强调文化艺术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和环境中去,它的建立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上遇到的难堪。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我国虽然目前面临着重重难,但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起着指导性与方向性作用。现今我国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如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地域差别大、物质性环境的变更、外来文化的冲击、宣传的力度不够,民族文化关注减弱等等)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着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历史街区中应如何存在为出发点,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周边历史街区内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古街区的关系来论述民间文化艺术在传统建筑街区内的展现形态,从而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历史街区内应以何种的形态展现出来,继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遇到的困难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方式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时期被更有效的、更完善的保护与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讨论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应以何种的展现形式在街区所提供的多元的环境空间中更好的被保护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