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前人留下了大量的典籍。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了“中国热”,迫切需要我们把更多优秀的文学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众所周知,中国典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辉煌悠久的文化典籍却鲜为世界所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它们翻译成外语,把中国的经典文化介绍给世界,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的文化身份十分必要。 但是,以往对于典籍英译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单纯的文本分析,译者以及作品研究,译文比较研究以及典籍英译的现状与未来等。在万方数据库中分别输入“《论语》英译”,“欠额与超额现象”以及“中国典籍英译”关键字,发现几乎没有人研究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欠额与超额现象。由于典籍英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译者除了具备深厚的英汉语言功底,了解外国的历史与文化,同时还需要熟知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宗教、法律、军事、天文、建筑等学科,因此,对于中国典籍的翻译,无论对于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要想完全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因为译者除了主观因素,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翻译中国典籍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落入欠额与超额的现象。 鉴于此,本文尝试采用一种新的理论—信息论,一种基于信息处理方式和传递方式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欠额与超额现象。并且利用信息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冗余度来重新界定欠额与超额先翻译现象。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在翻译中国典籍中出现的欠额与超额现象,是由于原文与译文之间冗余度的不等值造成的。要想调节冗余度,就要从宏观的角度调节两种语言之间传递的各种信息,语际间传递的信息包括文化信息、风格信息、美学信息、修辞信息以及理性信息。因此,避免在翻译中国典籍的过程中出现欠额与超额现象的一种策略就是调整原文与译文中的冗余度,即调节语际间传递的各种信息。 在所有的中国典籍中,《论语》的地位不容小觑。它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也产生过影响。国内与国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因此,作者选取《论语》的不同英译本作为例证的材料。 在本文中,通过选取理雅各、韦利、辜鸿铭以及刘殿爵的译本作为代表进行分析,意欲证明作者提出的关于信息论视角下研究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欠额与超额现象的可行性,并且从调整原文与译文中的冗余度来提出规避策略。尽管《论语》的英译本有很多,但要想百分之百传达原文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本文通过信息论中的冗余度这一原理来探究《论语》英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现象。通过调整原文与译文中的冗余度,即调整原文与译文中的文化信息、风格信息、美学信息、修辞信息以及理性信息,从而最人限度地规避欠额与超额翻译现象。对于此规避策略在《论语》英译研究中的可行性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以及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来例证。作者提出这些规避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地传播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