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铝(铌)氮/碳化物(TiAl(Nb)N/C)薄膜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氮化物和碳化物(TiAlN/C)薄膜由于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耐磨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常作为表面防护涂层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微电子器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领域。进一步提高TiAlN/C薄膜的性能如高硬、高韧、低摩、耐磨以应对更加苛刻的环境及延长服役寿命成为了研究者们一致追求的目标。在TiAlN/C薄膜中,Al对其性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Al在TiAlN和TiAlC薄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Al在TiN中能显著提高其硬度和热稳定性,但存在韧性偏低且其性能强烈依赖于Al的存在形式的问题;(2)Al在TiC中能降低其内应力并使改善其摩擦性能,但Al对制备和摩擦过程中薄膜中a-C含量和存在形式及其对摩擦行为的作用机理尚未探明。此外,探索其它元素对TiAlN/C薄膜的影响,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性能。针对TiAlN薄膜低的断裂韧性,引入Nb进行合金化被认为是潜在的改善韧性的途径,亟需开展系统研究。在本文中,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制备了TiAlN和TiAlNbN与TiAlC和TiAlNbC薄膜,首先,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对比研究了TiAlN和TiAlNbN薄膜的微观结构与强韧化的关系及Nb加入对TiAlNbN薄膜的增韧作用;随后,对比研究了C含量对TiAlC和TiAlNbC薄膜的成分、微观结构、生长行为、硬度、韧性与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及Nb加入和纳米复合结构形成对TiAlNbC薄膜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磁控溅射通过改变N2流量制备了不同的TiAlN和TiAlNbN薄膜,研究了N2流量对TiAlN和TiAlNbN薄膜的微观结构、硬度和韧性的影响,并观察了高沉积温度诱导的调幅分解行为。(1)对于TiAlN薄膜,N2流量增加促使薄膜晶粒逐渐细化并出现非晶,导致在低N2流量形成多晶结构,而在高N2流量形成纳米晶+非晶的纳米复合结构。单一的多晶TiAlN薄膜呈现出差的韧性,而纳米晶+非晶的纳米复合结构的形成有助于TiAlN薄膜获得高的硬度和改善的韧性。当沉积温度达到700℃和800℃时都能驱动TiAlN薄膜中发生调幅分解,同时实现增加的硬度和改善的韧性。(2)对于TiAlNbN薄膜,在室温下微观结构随N2流量的变化规律与TiAlN薄膜一致,高N2流量导致TiAlNbN薄膜从多晶结构转变为纳米晶+非晶的纳米复合结构,且在纳米复合结构中获得高硬度。与TiAlN薄膜不同,在TiAlNbN薄膜中,仅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调幅分解,当调幅分解发生时,也能出现硬度增强。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Nb加入能对TiAlN的价电子浓度和电子结构进行调控,从而实现了增韧的目的。2.利用磁控溅射通过改变CH4流量制备了不同C含量的TiAlC和TiAlNbC薄膜,研究了C含量对TiAlC和TiAlNbC薄膜的微观结构、硬度、韧性与摩擦学行为的影响。(1)在TiAlC薄膜中,当C含量从贫C的22.4%增加到C主导的95.3%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纳米结构:(a)在低C含量下(22.4%和41.9%)形成了不含非晶相的纳米晶结构;(b)在56.2%和76.7%的C含量下形成了TiC纳米晶+非晶C的纳米复合结构—非晶C包裹TiC纳米晶;(c)在C完全占主导的95.3%C含量时形成了完全的非晶结构。与单一的纳米晶结构和非晶相结构相比,非晶C包裹TiC纳米晶复合结构的形成能显著提高薄膜的韧性,且在56.2%C含量薄膜中具有薄非晶C包裹层时,硬度达到最大,实现了强韧化;而在更高的76.7%C含量薄膜中形成更厚的非晶C包裹层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达到最低,分别为0.09和8×10-10 mm3/Nm。(2)在TiAlNbC薄膜中,C含量的增加同样形成了三种纳米结构:(a)在36.9%C含量时形成了纳米晶结构;(b)在51.7%和65.4%C含量时转变为纳米晶+非晶的双相结构;(c)在84.8%更高的C含量下转变为非晶结构。与TiAlC薄膜相比,Nb的加入使TiAlNbC薄膜都拥有了好的韧性;且Nb的加入使65.4%C含量的TiAlNbC薄膜中非晶C包裹层中出现了少量原子尺度的纳米石墨烯团簇,此时薄膜获得了最高的硬度,同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也都达到最低,分别为0.07和12.4×10-10 mm3/Nm,展现出比TiAlC薄膜更加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其他文献
清洁技术创新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及可持续发展特性受到各国政府的持续关注,然而其领域存在先天缺陷:供应链环节缺失、初期投资大、资金链脆弱以及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研发周期长等问题,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实际中已有清洁技术创新企业通过组建自身平台、发挥平台效应获得成功。但是平台模式形成困难,而通过与其它主体建立协同关系,以共同研发或资源共享的形式推动研发能力的战略被接受,因此协同创新成为新思路。与此同时,由
海洋工程结构物长期工作于复杂的海洋环境中,需要经受风、浪、流、地震等载荷砰击、海水的腐蚀和微生物的侵蚀。腐蚀对海洋工程结构物造成的损伤,叠加环境和工作载荷会使得其
由于锂资源逐渐短缺,开发新的可持续新能源是刻不容缓的,而钠元素由于其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且价格便宜,所以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对钠离子电池研究投入了大量工作。本文采用了高温固相法合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0.44MnO2,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他电化学测试手段对材料的表面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NaOH为钠源,MnO2为锰源,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先研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实施领域。深入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
芥蓝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叶菜类蔬菜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大面积的栽培,其营养价值丰富,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芥蓝耐热性差,而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给生产和周年化供应造成了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是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对各种干细胞进行深入研究是理解哺乳动物发育、生长机制的关键,也是将干细胞应用于临床再生
我们实现了苯炔和二氢吲哚-2-硫酮间的选择性S-芳基化反应。活性较高的Kobayashi苯炔前体成功得与硫胺化合物完成了选择性的S-芳基化反应,产率可达94%。该反应可以高效得合成
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现象,控制和减少CO_2的排放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针对燃煤电厂的燃烧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较高的能耗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针对碳捕集系统的工艺流程优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本课题基于新型陶瓷膜换热器,对富液分级流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降低系统再生能耗。本文建立了采用富液回收再生气热量的小型陶瓷膜换热实验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进入工业装备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变得愈发重要,再制造势在必行。为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我国政府实施了“以旧换再”补贴政策。并于2013年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于2015年开始实施“以旧换再”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废旧品回收和再制造。然而,由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
微藻具有固定CO_2能力强、光能利用效率高、生物质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故成为碳减排和新能源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发气液混合传质强、CO_2曝气直径小、藻细胞闪光频率高的微藻光合反应器是技术关键。本文研究开发了新型射流曝气旋流板式微藻光合反应器,利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溶氧/p H在线测试和高速摄像系统等对该光合反应器的流场结构、曝气气泡、闪光效应及混合传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射流曝